紫薇斗数 通灵人-什么资格才被称为是圣人
紫薇斗数 通灵人,什么资格才被称为是圣人?
悟道者始终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对他恨不值得,对他爱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爱的化身;想要智慧,他就是全部的智慧……
平凡的人抛弃了所有不 平凡的抱负,完全满足于现状,享受现有的生活;他没有什么想达成,做任何事都没有动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他来讲,都是一种享受;
他直接 进入生活,面对生活,不加分别地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谓生活,只会去经验生活,让生活充满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体。
圣人就像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他是好是坏,有人说他好,也必然会有人骂他坏,有人需要他,也有人不需要他,然而圣人并不会因为人们对他的赞叹或谴责,而改变自己的轨道。
得道的人可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入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一法,法法相融,参而不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起必一切起,一落必一切落,万事万物皆是佛,皆是法,平等无二。
没有众生就没有明师,明师的功德是以众生为基地培植起来的,众生是土壤,明师是大树,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的叶子和果子最后又落在土壤上。众生的福报是从供养明师中得来的。
成道的人融入了整体之中,“我执”的空间消失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之中,他没有得的感觉,也没有失的感觉,生死的空间早已不复存在;他虽说是活在当下,但是心中连当下的概念也不存在;他也会努力,也会发火,也会骂人,但这些又都不存留在他心里。
开悟的明师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会畏惧任何东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他证得了无分别智,他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在他眼里没有一个是众生,个个都是佛。
一个超越自我的人,进入道里面的人,哪里还会有善恶、美丑、好歹之分呢?他不会再造业障,也不会再消业障,他所做的一切,既合人道,也合天道。
对于悟道者而言,爱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会爱某个人,也不会恨某个人,然而你若来到他跟前,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爱散发着,那是一种单纯的品质在散发,你想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应。
悟道者始终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对他恨不值得,对他爱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爱的化身;想要智慧,他就是全部的智慧……
成道以后的身体和以前还是一样的存在,而内在却已彻底变了,我还是我,但又不再是以前的我,过去的我死了,又生出一个新的我——无量劫以前就有的我。因为现在的我(头脑)——心意识死了,无量劫以前的本我不得不出现。
不要认为修行人修到最后像根木头一样,什么也不知。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固然像根木头,由于头脑不再向外追逐,这股力量返回来,逐渐进入了内在的核心,完成了这个过程后,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技巧都变成了觉知,天空中飞过的一只小鸟,犹如在你的心头飞过,别人在地上行走,犹如踩在你的心头上。
当然,这是一种令人难受的境界,你太敏感了,太容易受到影响了。从另一面讲,此时的佛菩萨、天堂地狱都和你在一起,和你同一体,你已到了家,再也没有什么事可让你做了,你的整个旅程已经完成,你的整个结果就是一个觉知——时时刻刻地觉知,梦和非梦都成了觉知。
过去的一切,在你觉知的状态下都连接上了,都记忆起了。所有的 *** 都是一个提醒,提醒你内在的觉知,变成了觉知以后,也就不需要 *** 了,过去的 *** 只对后来者有用。
明师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唤醒你的“睡眠”;然而由于你头脑的习惯势力,明师把你叫醒以后,你还不愿“起床”,仍然赖在床上,顷刻间又开始做你的梦。什么时候头脑被明师打死了,觉知才会立即稳固。
它不需要时间,瞬间的工夫就可完成,也许努力十年就是为了那一瞬间。明师只是掌握了如何切断你的头脑——心意识的 *** ,让你能立即与内在的觉知连接上,让你变成觉知;
如果错过了这个瞬间,也许一年、十年,甚至好几世才会出现下一个瞬间;一旦达成一次瞬间,你将变成永恒的觉知——瞬间足以铸就永恒。
作者:东华禅寺开山方丈释万行,万行大和尚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从农禅并重的祖训,“堂上坐禅,堂下禅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岁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四十岁创立东华禅,让学人通过学修“东华禅”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
为什么一直赖在贾府不走?
大家好,我是小白,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薛姨妈之所以要住进贾府,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巴结贾府,促成“金玉良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白想来同大家分析一下薛姨妈一家进京的目的。
在《红楼梦》第四回中,其实原文中提到过薛姨妈一家进京的三大目的。
其一:护送薛宝钗进京选妃,但我们都知道,从皇帝的那份旨意来看,薛宝钗根本就没有参加选妃的资格,这显然是一个幌子。
其二:探亲,薛姨妈一家原是金陵人士,但在京城,却也是有不少的亲戚的,薛姨妈一家以护送薛宝钗待选为主要目的,顺路来京城探亲;在京城,有薛潘的舅舅王子腾(王子腾原是京营节度使,但薛姨妈一家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时,王子腾却被升为九省检点奉旨离京了);还有薛潘的姨爹也就是贾政;贾政的妻子王夫人是薛姨 *** 亲姐姐;王子腾是她们的亲哥哥,因此,在王子腾离开京城以后,薛姨妈一家探亲的对象似乎也只剩下贾府了。
说到这里,小白总觉得这里面太蹊跷了,为何薛姨妈一要来京城,王子腾就离京了呢?
其三:入府消旧账,再领新支。
我们都知道,薛家是皇商出身;依原文来看,至从薛潘的父亲死后,薛家在京做生意的伙计念薛潘没有能力,所以都渐渐地不老实了,导致薛家在京城的生意越来越惨淡,因此,薛姨妈一家来京的第三个目的,就是查看在京城的生意。
但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薛潘的父亲去世不是一年两年了,原文中说,薛潘幼年丧父,也就是说,京城的生意,起码荒废了好几年,那么薛姨妈一家,为何不早一点来呢?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薛姨妈一家进京,这三个目的都是表面的,都是掩人耳目的;那我们再来看看,原文中提到的另外一个目的:薛潘缺乏管教,薛姨妈希望薛潘在贾府得到姐夫贾政的管教。
薛潘至从他父亲去世以后,薛姨妈念他是家里的独苗,所以对他宠爱有加,因此,才养成了他无法无天的性格;薛潘,人称“呆霸王”;在他们一家进京时,还发生了一起人命案,这或许是为了更直接的证明薛潘无法无天的形象。
薛潘,这个家有百万的公子哥,在家一个人潇洒自在惯了,所以来到京城,一开始就想住在他们薛家在京城的房子,并且还同 *** 说了,打算提前几天让下人去收拾收拾,但 *** 不愿意,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是为了探亲,毕竟许多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姐姐了;二来也是有心想找个人来管教薛潘,所以 *** 说道,你想住在外面自在,那你自己去吧,我肯定要先去亲戚家住几天;薛潘听到母亲如此说,也只得先随母亲去贾府了,但还是打算住到外面去。
薛姨妈一家进贾府后,贾政这个姨爹便将他们挽留了下来,随后,贾母也发话了;这似乎正合了薛姨 *** 心意,因此他们一家住在贾府里的梨香院了。
薛潘本不愿意住在贾府,但不曾想到的是,这里面的纨绔子弟真心不少,吃喝嫖赌,走鸡斗狗,似乎比在家里还快活一些,因此,薛潘在贾府没多久,倒比先前坏了十倍,也因此打消了离开贾府的念头,只不知道为何薛姨妈对此无动于衷。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薛姨妈一家入住贾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按薛姨妈一开始的话,说的是来贾府探亲,但为何一住就是几年?我们似乎没有见过谁拖家带口的探亲一住就是几年吧;再者,薛姨妈本是让薛潘在贾府得到管教,但如今儿子在这里学的越来越坏,为何她还不愿意走呢?从这两点看来,薛姨妈之所以入住贾府,并非为了探亲,也并非为了让姐夫管管儿子。而是另有目的。
在《红楼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痕迹呢?当然有,宝玉挨打后,薛姨妈、宝钗二人同薛潘争吵的那一次里,薛潘就说出了答案。
宝玉挨打,其原因有两个, *** ,调戏母俾,也就是金钏儿,导致她跳井死了;第二,勾引忠顺王得意的戏子棋官,导致忠顺王派了长史官亲自来贾府找宝玉要人;我们都知道,金钏儿之事,是由贾环告密的;但棋官的事,除了贾政、贾宝玉外,没有人知道实情;因为宝玉的贴身小厮个人猜测,而告诉袭人这件事是薛潘说的;随后袭人又告诉了宝钗;宝钗又告诉了她母亲。
正是因为众人对薛潘的误解,因此,他同他的母亲、姐姐大吵了一架,并在气头上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前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这里面我们需要注意三点:
*** :薛潘说的从前大概是什么时候
在小白看来,薛潘在此说的从前,必定是几年前或者更早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事是薛姨妈一家进贾府后说的,薛潘必定不会这样说。
第二:这件事是由薛姨妈说的
在原文中,曾经提到过,当日她父亲在的时候,对她疼爱有加;而此事由她母亲说出来,似乎不难推断,薛姨妈同她女儿说的这事,发生在她父亲去世以后。“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这句话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细想想又是有问题的。
黛玉 *** 次进贾府,同王夫人就说过,在家时听母亲说过,这里有个含玉而生的表哥,既然黛玉的母亲知道这件事,那么薛姨妈必定也是知道这事的;而最为让人怀疑的一点就是,薛宝钗金锁上的字同贾宝玉玉上的字是一对的。这难道真的是巧合吗?
第三: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薛潘正在气头上,既然能说出这件事,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相信,他说的必定是真的;按他这话的意思,似乎 *** 同他们姐弟二人说这事的时候,薛宝钗并不知道谁有玉?而是来到贾府之后,看到宝玉带的玉以后才知道的;细想想,薛姨 *** 这一场局做了多少年?
小结:
从薛姨妈一家打着为宝钗待选的幌子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了他们来京城目的的不纯洁;而王子腾的蹊跷离家,也似乎让薛姨妈一家除了暂住贾府没有了第二选择;随后不久,薛宝钗识通灵,其戴的金锁上的八个字同贾宝玉戴的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是一对,似乎也让薛姨 *** 目的显露了出来;那便是为着“金玉良缘”而来。
至从薛潘的父亲去世后,薛家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差,一家之中,没有一个当家的,下人自然会有异心;虽然薛宝钗的能力不错,但终归是一个女儿身,或许也正是因此,薛姨妈才会想到贾府这个靠山;通过金玉良缘,通过宝钗、宝玉的婚姻,让巩固薛家的势力,而这个局,极有可能是在薛潘的父亲去世后,由薛姨妈同王子腾、王夫人这三姐弟设计的,因此,才会有后来王夫人如此坚定的支持“金玉良缘”。
为何一次都没进宫参与选妃?
读《红楼梦》的时候,相信有很多人也会对这个问题比较疑惑。书中交代,薛姨妈和薛蟠带着宝钗进京时,是“入宫待选”的。那么,作为皇商之女的薛宝钗都要入宫待选,那作为世代侯爵家的女儿林黛玉,为什么不用进宫待选呢?
薛宝钗是皇商之女,父亲去世后,哥哥薛蟠世袭了皇商的身份,仍旧在户部挂名。所以,宝钗仍旧作为皇商家的女儿,是有资格入宫待选的。结合小说写作背景,清朝的选秀规矩是分为满军八旗和汉军旗,也就是像贾府这样的包衣。这样人家出身的女儿是有资格直接待选皇帝的嫔妃的。而像宝钗这样的皇商出身,只能像书中写的选为“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而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选为皇帝嫔妃的。
还有就是待选的年龄,那时的规定是入宫待选的年轻要在13到16岁,每三年选一次。从书中交代,宝钗进到贾府的第二年,王熙凤就曾经和贾琏商议过给她过生日。
原文: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这里明确说到宝钗是十五岁及笄之年,也就是说宝钗进宫待选的时候是14岁,刚好符合年龄。当然,我们都知道,宝钗最后是落选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金玉良缘一说。
那么,作为世代侯爵之后的林黛玉,既然比宝钗更有资格入宫待选,那为什么没有说她待选的事呢?
林黛玉的祖上是朝廷亲封的世袭侯爵,书中在介绍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时候是这样的写的:
原文:那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从书中交代可以看出,黛玉家应该不输于贾家,也是跟随先皇立下汗马功劳的,后被封为列侯,三代世袭。所以,也很有可能和贾家一样,是包衣出身。所以,按理说,黛玉的身份要比宝钗尊贵很多。要是入宫待选的话,是有资格选为皇帝的嫔妃的。
而黛玉在原文中的年级是这样交代的,贾雨村教黛玉读书的时候,黛玉只有五岁,教了一年母亲贾敏过世,然后就被接到了贾府。也就是说,黛玉进贾府的年龄应该是六七岁。结合朝廷选秀的年龄要求,显然这个时候是不符合的。再加上母亲刚刚去世,按礼制是要守孝三年的。到了宝钗14岁进贾府的时候,宝钗比宝玉大两岁,而宝玉比黛玉大一岁,这样算来,宝钗进府时黛玉应该是11岁。也就说说,这个时候,宝玉和黛玉已经两小无猜的相处了五年了。关于这一点,因为作者书中跳跃式的写作交代,误导了很多人,总以为黛玉刚进贾府宝钗紧接着就来了,这其实是不对的。
关于这个,宝玉的一段话倒是可以窥见一斑: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可见,在宝钗来之前,宝玉和黛玉从小相处的时间应该不短。
而到了宝钗进府,黛玉最多也就是十一二岁,仍旧是不符合选秀年纪的。之后不久,又写到了林如海去世,黛玉回家奔丧。这下又不可能待选了,因为父亲去世,守丧三年,在这期间不可能入宫待选。之后,林家没有人在朝廷为官了,也早就没有了爵位世袭。这时候的林黛玉也就是一个贾府收养的孤女而已,所以更不能进宫待选了。
黛玉和宝钗性格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 *** ”。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 *** 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 *** 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 *** ”;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 *** ,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 *** 宝座。她简直成了 *** 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 *** 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也许许多人不太喜欢林黛玉,认为她虽满腹才华,却心胸狭隘,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太作。关于她的作,书的开头有所交代。“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林黛玉前世),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前世),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成仙后便有心报恩已下凡的神瑛侍者,“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凡为人,我也下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了解了这些,人们也就理解怜惜起总是哭泣的黛玉了,只到她泪干焚稿含恨而去,引得我们满面泪水。黛玉与宝玉有前世之缘,也是现世的知已恋人,宝玉会当面对薛宝钗等人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让薛宝钗等人很是委屈尴尬。
林黛玉自然不会俗到说些仕途和经济,因为黛玉不仅出身钟鼎之家,同时也是书香之族,他的父亲乃前科探花,大学霸,兼具侯门和书香两者,加上黛玉也读书识字,品格自然高雅,自然把俯就做官看作恶俗。可惜她的清高孤傲不为世人所容,连疼爱她的外祖母都不接受。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薛姨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薛家是四大家族之一,本是商贾出身,而且是皇商,领的是内务帑的钱,相当的富有。“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就是薛家了。不过自从薛姨 *** 丈夫去世之后,薛家日渐没落,所以薛姨妈带着薛蟠和薛宝钗进京一是为了送薛宝钗入宫选秀女,二是为了投奔一个靠山。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由于王子藤升了九省统制不在京中,所以薛姨妈就带着薛宝钗投奔了贾府。薛姨妈在书中笔墨不少,她大多数时候展现出来的样子都是慈祥和蔼、与人为善的。但是细读红楼就会发现她并没有那么简单,她到底是真的国民好姨妈,还是颇有心机的人呢?
一.薛姨妈表面上看很单纯,其实她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薛家在京城其实有房产,但是薛姨妈却偏偏投奔贾府,她明着是找王夫人叙旧,其实就是想要赖在贾家不走。因为薛家只有薛蟠一个男丁,还那么不务正业,薛姨妈急需找一个靠山来拯救逐渐没落和薛家。
送薛宝钗入宫是 *** 选择,将宝钗嫁进贾家是第二选择。所以薛姨妈一开始就是是怀着不良目的上京的,要利用贾家的善良来达到她的目的。
*** 道:“你舅舅家虽升了去,还有你姨爹家。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如今既来了,你舅舅虽忙着起身,你贾家姨娘未必不苦留我们。咱们且忙忙收拾房屋,岂不使人见怪?“未必不苦留”几字将薛姨妈耍心机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贾政和贾母确实出言让薛姨妈在贾府住下来,但是那只不过是平常的客套之语罢了,没想到薛姨妈就坡下驴真的在贾府长住不走。
其实安安分分住下来也就算了,薛姨妈还在宝钗选秀女失败后特意打造了“金玉良缘”的谣言,称薛宝钗身上佩戴有金锁,还必须要带玉的才能相配。
谁不知道只有贾宝玉是带玉的?宝钗的丫环莺儿还故意说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和宝玉的是一对,薛姨 *** 住在贾家的目的昭然若揭。薛宝钗就是薛宝“拆”,是专门来拆散宝黛爱情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黛玉的死薛姨妈要负上相当大的责任。
二.薛姨妈表面上看起来很慈祥,但是她是非常虚伪的人薛姨妈在贾府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慈祥,非常与世无争的一个人,而且薛姨妈和薛宝钗都是很会收买人心的,贾府很少有人会说薛姨妈和薛宝钗不好。所以虽然薛姨妈在贾府的目的不纯,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出她们的真面目,就连黛玉都认了薛姨妈为娘。
不过薛姨妈母女明明知道黛玉体弱钧,却经常故意当着黛玉表现出亲热无比的样子, *** 黛玉是一个无父无母的人,害得黛玉每每流泪,病情又加重几分。
宝钗道:“惟有妈,说动话就拉上我们。”一面说,一面伏在 *** 怀里笑说:“咱们走罢。”黛玉笑道:“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我见了他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黛玉听说,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 *** 人,故意来刺我的眼。”在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和薛宝钗的这场表演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 *** 到了林黛玉。其实纵观红楼全书,薛姨妈母女从来没有如此亲热过,这就是一场作秀,完完全全是表演给黛玉看的。
说完这些紧接着宝钗又打趣黛玉说要把她嫁给薛蟠,薛姨妈还假惺惺地说怕薛蟠糟蹋了她,还说要撮合宝玉和黛玉成亲。明明薛姨妈费尽心机想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却和宝钗一唱一和把黛玉调侃个够,可见薛姨妈是个十分虚伪的人,甚至称为老奸巨猾也不为过。
三.薛姨妈脸皮非常厚,假装听不懂贾母的弦外之音。薛姨妈拖家带口在贾府一住好多年,刚开始还可以说是和王夫人多年未见,要团聚一番。但是时间长了还是没有搬走的意思,这就很另人讨厌了,而且住就住吧,还在总想打贾家的主意。
贾母作为贾家一家之主就曾经不止一次暗中对薛姨妈下过逐客令,但是薛姨妈却总是假装听不懂贾母的弦外之音,脸皮之厚可谓是非常少见。
在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满十五岁将笄之年,贾母亲自出资二十两银子替宝钗过生日。贾母的这个举动很值得寻味,女孩子十五岁算不得什么大生日,为什么贾母要大张旗鼓地给她过生日呢?
林黛玉这么受贾母宠爱,在贾府这几年也没见贾母给她过过生日,为啥薛宝钗一来就给她过呢?这应该贾母在提醒薛姨妈,宝钗长大成人了,不适合老在贾家住着了,赶紧搬走找婆家是正经。
可是薛姨妈却假装不懂贾母的意思,还是继续住在贾府。贾母不好直接下逐客令,只能另寻机会。事实上,后来贾母还好几次提醒薛姨妈“客人”的身份,可薛姨妈还是厚着脸皮赖在贾家不走。
贾母笑道:“呸!没脸的,就顺着竿子爬上来了!你不该说姨太太是客,在咱们家受屈,我们该请姨太太才是,那里有破费姨太太的理!不这样说呢,还有脸先要五十两银子,真不害臊!”第五十回中贾母和凤姐唱的这出双簧就是一直在提醒薛姨妈客人的身份,而且说薛姨妈在贾府“受屈”其实是反话。这些话稍微有点眼色的人都应该听得出来,可是薛姨妈还是是假装听不懂。
一直到贾府抄检大观园,薛宝钗怕牵连到自己,这才算是搬出了贾府。这时探春不仅没有挽留,还对宝钗说:“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因为贾家都已经厌烦了薛姨 *** 伪善,直接下了逐客令。
四.薛姨妈教育子女有问题,薛蟠和薛宝钗都是失败的例子薛蟠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薛宝钗虽然看似举止娴雅,但也是个虚伪无情之人。这与薛姨 *** 教育不无关系,薛姨 *** 丈夫也就是薛宝钗的父亲死的早,薛姨妈作为母亲非常失职。
在书中第四回曾经描写过薛蟠为了一个买来的丫头 *** 命,事后还继续若无其事地赶路上京。这件事虽然主要说的是薛蟠仗势欺人、无法无天,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薛姨妈对待薛蟠的溺爱包庇,而且对此类事可能已经司空见惯。
薛宝钗在书中也不止一次地表现出无情的一面,比如金钏死后,她 *** 时间是去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过是个糊涂人,不值得可惜。刘姥姥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众人来到蘅芜苑,看到宝钗的屋子素净得可怕,连说忌讳。对自己都这么无情,怎么会对别人有情?
都说养不教,父之过,薛蟠和宝钗没有父亲,那么就是薛姨妈作为母亲的失职。她把两个孩子教育成这样,说明她的教育 *** 有问题,或者说薛姨妈本身也是这样仗势欺人、无情无义的人,所以才能教育出同样的子女。
五.薛姨妈也没有什么治家的能力,只能眼看着家族日渐没落别看薛姨妈心机这么多,真正的治家理家能力却没有多少,所以她才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逐渐衰落的薛家。薛蟠外号薛大傻子,指望他中兴家族那是休想,薛宝钗虽然有些才华但是一个女孩子也不能抛头露面去管理家族生意。
主外的能力没有,主内的能力也没好到哪去。薛蟠娶了夏金桂,却没想到夏金桂是个厉害角色,不仅处处挟制薛蟠,还将家里搅得鸡犬不宁。而且夏金桂的一番话将薛姨妈扒得体无完肤:
谁还不知道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又有好亲戚挟制着别人.你不趁早施为,还等什么?这些事虽然人人都懂,只不过谁也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过,夏金桂撒泼耍混,薛姨妈和薛宝钗母女也是无可奈何,唯有“暗中垂泪怨命而已”。也不知道在贾府使的那些小心机到哪去了,看来薛姨妈也只是欺软怕硬之辈而已。
总结:薛姨妈虽然表面上看来慈祥和蔼、平易近人,但那只是表象,她真正的面目是一个非常有心机、非常虚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而且她治家无方,教育子女失职,其实是一个很失败的人。
薛姨妈长期赖在贾府不走,还制造了金玉良缘的谣言,为的就是让选秀女失败的宝钗能嫁进贾府。可恨最终让她达到了目的,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薛姨妈可以算是罪魁祸首。
(图片来源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