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命有何旅游攻略分享呢
*** 算命,有何旅游攻略分享呢?
在成都呆了20年,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来访外宾以及客户等等,对成都的名胜古迹和吃喝玩乐几乎了如指掌,趁此机会分享一下成都游玩的正确姿势,建议收藏!
成都作为一个3000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名胜古迹、好玩的地方数不胜数,川菜更是名扬四海,现就容我一一道来,内容稍长,精彩不断......
锦里:适合晚上游玩锦里是成都 *** 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更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大红灯笼映衬下锦里更显其古典美,所以到锦里游玩正确时间应该是下午六点左右。走在上灯后的街道、楼亭轩榭,仿佛回到古蜀繁华天街。
很多人到锦里会被里面的小吃一条街的美食所诱惑,诸如三大炮、钵钵鸡、凉粉凉面之类的,实际上本地人根本不会在那买那些份量少、味道一般、价格死贵的小吃,因为相隔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成都吃喝玩乐聚居地:
天下耍都观牌坊、看戏台、泡吧、品美食……天下耍都——春江花月是成都创佳打造的重要特色街区之一。耍都是古典神韵与时尚活力交融。顾名思义,耍都就是供人吃喝玩耍的地方,这和成都休闲的生活方式是不谋而合的,耍都就是一个大的地名,就是一个用建筑围起来的坝子,里面有耍的有吃的。
吃的有很多花样,烧烤、火锅、中餐、干锅、夜啤酒,当然,酒吧、咖啡厅、茶馆是肯定少不了的,里面也有很多娱乐场所,酒吧、慢摇吧、KTV等等,记得一定是晚上去!
宽窄巷子:适合白天游玩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是成都现存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修筑少城。如今的宽窄巷子便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
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
宽巷子宽巷子: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多有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还有一些教会留下的西洋风格建筑。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 *** 验馆,风土和老成都民俗都在这里。
窄巷子窄巷子:一条小资更爱的情调延,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这些院落大多被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游客和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感受时光的停驻。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里面更多展示了成都老城的市民生活,还有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从城墙建设说到住在城墙内外的人,搭景用了照片和雕塑相结合的模式,虚实相辅相成,很适合拍照留影,就仿佛刚从历史中走出来一般,这里设置了一面很长的景观墙,上面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砖头描述了成都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与景象,也算是一个有点意思的景点。井巷子的人流很少,差距啊差距……景观墙一直延伸到井巷子的尽头
杜甫草堂和浣花溪:人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浣花溪:浣花溪因为诗人杜甫而闻名,杜诗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成文于此,这里除了含蓄婉约的景致之外,浣花溪的背景是悠远的文化,诠释它的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句,茅庐、小溪、竹林,楼阁、小桥、卵石,就是当时浣花溪的写照
不用我说大家应该知道了吧,大清早的浣花溪有说不尽的安怡和恬美,以致杜甫他老人家也能写出《春夜喜雨》这种满怀喜悦的千古绝唱。
琴台路和望江楼:琴台路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琴台路处在成都市古建筑比较密集、文化气息比 较浓厚的地段,周围有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文化宫等古文化遗址及公园。琴台路商业气息较浓,不过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里品茶的感觉很不错。
望江楼:望江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起来的。2006年05月25日,望江楼作为清代古建筑,被 *** 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薛涛字洪度,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随父宦居蜀中,自幼聪颖好学,才智出众。父丧后,因家贫,十五岁编入乐籍。她能诗善文,又谙练音律,得当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能出入官府,曾做过校书郎,时称女校书。据记载,薛涛有诗五百首,与她同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都对她十分推崇,并写诗互相唱和。可惜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九十余首。
既然已经到了望江公园,顺便介绍一下九眼桥。
九眼桥:古典与现代和谐之美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桥如其名,共有9洞。古人爱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壮丽,可是九眼桥却不是―道“长虹”,而是一张“弯弓”。在桥南不远处曾经有过一座与桥同期建造的回澜塔(俗名白塔)与之相映成趣,构成“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特景观。
成都九眼桥酒吧聚集地之一,九眼桥酒吧一条街成都夜文化的标志酒吧一条街 ,晚上河边一条街上灯火辉煌。街上的酒吧可达上百家,代表酒吧有808音乐大篷车酒吧、火星酒吧、音乐现场酒吧,但每家酒吧都不大,小小的最多可容纳几桌。一家接一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风格跟酒水价格。可以坐室外看河景,边欣赏风景,边喝着美酒。
东郊记忆:现代艺术博览馆前段时间受好友所托,几个艺术生要到此地搞活动来过几次。废弃的工厂、 *** 援建留下的红砖楼、早已停用的铁轨和火车……这是东郊记忆带给人们的 *** 印象,但仔细逛逛,便会发现好玩之处并不止于此。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东郊记忆遍布着各式创意满满的小店,咖啡馆、书店、小酒吧,都让这座古老的工业园区充满活力。不仅如此,前身是成都音乐公园的东郊记忆,更是欣赏各类音乐演出的好地方。园区内的展览馆、小剧场和舞台,总有着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而音乐主题的零售店,更是吸引着众多追星族们的眼球。
大熊猫养殖基地:遛娃好去处上世纪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开花枯死,一部份大熊猫因缺食饥饿而被救护集中到成都动物园。回想起以前有首歌好像是“竹子开花啰喂, *** 躺着妈 *** 怀里数星星”就想笑,大小熊猫宝宝看着粮食没有得饿肚子了,还有心情数星星?好在国家不遗余力加以保护,建成了 *** 大的大熊猫养殖和研究基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智慧杰出代表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成都56公里。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前面说了玩,现在说一下吃在成都
很多外地人因为对成都不熟悉,只能在景区吃一些所谓的小吃,实际上成都的美味都暗藏在小区的苍蝇馆子里,在这里我就推荐一些给大家。
鸡毛店(玉林店)推荐指数:4.5分
评价:川菜相当正宗,价格不贵,味道不错,带朋友和客户去吃了很多回了,每次都被服务员抬轿子上菜逗得哈哈大笑,相当的喜庆。
陈麻婆豆腐店全中国没几个不知道麻婆豆腐的,但是真正知道陈麻婆豆腐分布的不太多,店门和招牌大致是这样的:
分布大致如下:
总 店 :武侯区科华路81号(望江公园附件)
万福店: 人民中路二段51号
浣花店 :杜甫草堂附近
评价:完全就是豆腐的世界,可以尝到我们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各种豆腐,价格实惠。
关注我,带你游遍成都,吃遍成都....成都其他好玩的、好吃的、好玩又好吃的、来了不去遗憾终身的景点整理中,将陆续发布!
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
刀叔导读:看过三国演义的看官们都知道,蜀主刘备在早期创业时经常说一句话‘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那么,这位中山靖王刘胜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传说中他有一百二十多个孩子,这一切又是真是假呢?
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与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母为贾夫人,后世称为西汉中山靖王。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多妻妾多子女者不足为奇。后宫佳丽无数的康熙皇帝,一生生育了55个子女,其中儿子35个,女儿20个(存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女儿有12个),其子女之多,为历代皇帝之最。但有一个人的生育能力远在康熙之上,康熙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个人,就是西汉时代的中山靖王刘胜。从部分史 *** 载来考证,刘胜是古代当之无愧的生育冠军。
然而,当我们重读《史记》,却发现刘生育一百二十多个孩子,这其中疑点重重。
关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生子之事,《汉书·景十三王传》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汉书》作者班固是东 *** ,其生活时代与刘胜相隔近二百年,他对刘胜的记载可信吗?我们还是看看史学泰斗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吧!
《史记·五宗世家》载,“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为中山王。十四年,孝景帝崩。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因此,相对东汉的班固,可能西汉司马迁说的话更靠谱一些。两部史书中的记载大体相同,不过关于刘胜生育的事情,核心关键词是“枝属”。
枝属意为旁系亲属,古今史书多用这个词汇。如:
《吕氏春秋·慎行》:“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枝属,烧其室屋。”
《史记·外戚世家》:“ 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
《旧五代史·唐书·李克让等传论》:“昔武皇发迹於阴山,庄宗肇基於河朔,虽奄有天下,而享国日浅,眷言枝属,空秀棣华。”
因此,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看,中山靖王刘胜的一百二十多个子女其中包含了他的旁系亲属。
河北涿县是刘备的老家,属于汉朝中山国的地界,中山靖王刘胜是中山国的 *** 任国王。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开始削藩,要求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再由国家封他们为列侯。堂堂中山国一下子被分割成许多小封地,刘胜的儿子刘贞,就是在元狩六年被封为刘备的老家--涿县陆城亭侯的。
刘胜当了四十二年中山王才死去,后裔人数极多,中山和客家一带姓刘的几乎都是刘胜的后代。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在地域上是合理的。汉武帝在主父偃的辅佐在开始实行推恩令,中山王的那点地盘要分给自己的儿子门,然后儿子再继续往下分,到刘备这代成为破落户就很正常了。
刘备只好白手起家创业,但是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对他帮助太大了。当时汉朝刘氏是正统,自己姓刘,正好混个刘皇叔的名号,这样一来打天下就出师有名了。
但从真实性上来考证,那可就真不好说了。您认为刘备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其中有多少水分呢?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
成都宽窄巷子是个怎样的景点?
成都的宽窄巷子是原来满清时代满洲兵驻扎的地方,在很多大城市,这种满洲兵的驻扎点一般叫“满城”。成都的宽窄巷子是由宽巷子(其实也没多宽)、窄巷子、井巷子组成。后面成都在发展中,把这个地方作为特色步行街进行开发,在宽窄巷子里面设置了很多民间手艺服务、工艺品销售、成都特色小吃、西餐厅、酒吧等娱乐场所。
l 所以慢慢的,宽窄巷子就变成了成都旅游的一个景点。至于说这个地方有多好玩,那倒未必。反正有一定的历史底蕴,但成都宽窄巷子的餐饮、工艺品、掏耳服务什么的,在“锦里”、“ *** ”那边也有很多。如果你旅游的话,时间比较紧就没必要都逛遍。
l 宽窄巷子原先是清代时的古街道,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巷子一起组成的,是成都保留得非常好的满清遗迹之一。巷子里还有一丝丝民国时期的风情,巷子深处还有一栋罗马建筑风格的小洋楼,传统建筑中又夹杂着一些东西结合的味道。
l 宽窄巷子和国内很多著名的“老街”、“文化街”一样,都是游人如织、商业化气息浓厚。游客体验的是历史文化和情怀,而本地人却涉足不多。即便如此,宽窄巷子也是国内老街改造为数不多的典范。宽窄巷子一直以来是成都的名片之一。虽然在 *** 上有很大的曝光度,但是事实评价褒贬不一。作为一个到过此地的外地人,从以下几点浅谈几句,供大家无聊消遣。
l 历史文化感l 据资料介绍此地以前是满军驻扎之地。 *** 是不能随便进入的。事实上的的确是有古典建筑的韵味、游玩度。宽窄巷子其实是由宽,窄,井巷子三条巷子组成.在原有的 *** 上开发,建成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三条街。包含了许多老成都特有的民间印记。享受采耳,品尝三大炮等,如果是短时间旅行,宽窄巷子是最能体验成都巴适生活的地方。
l 消费理念l 网上一片吐槽,食物,商品,娱乐都是吐槽的点。昂贵,不正宗,假等。问过一些成都本地朋友,的确是他们都不愿意来的地方。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里是免费游览,又没有强制消费,所以说还是心态问题。个人还是蛮喜欢宽窄那样慢节奏巴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没有完美之说,旅行途中些许遗憾未必是件坏事。
l 15年去过一次成都宽窄巷子,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借文化之名建造的仿古建筑类型的商业步行街,宽窄巷子不收门票,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里面有各种小吃店、奶茶店、咖啡馆、酒吧、茶馆、特色服饰、肯德基、德克士等,并且成都宽窄巷子还获得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的称号,跟桂林的东西巷有异曲同工之妙,估计桂林建造东西巷的时候也参考了宽窄巷子。
l 成都现在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举全川之力发展一地,无论从政策的考量,人才的流动,成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黑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都的大学院校占比全川百分之60以上,其毕业的学子大都适应成都的生活方式,不愿再回本地,这样的话大量的人力留在成都,而一个大学生在成都安家,按照现在的房价,势必是一两个家庭的多年积蓄的流入。成都的经济大力发展,各种企业在成都市场抢钱,而周边城市也就人员经济乃至企业的流失,成都是正循环,周边的小城市则是恶循环,再加上地理条件和国家大力的发展,成都势必会成为西部的耀眼明珠。
l 成都,从来都没有强势过。在全国而言,是相对经济不发达的特大城市,强势不起来;在西部而言,尽管是 *** 的中心城市,但强势不是成都的风格。即便是三国时蜀国的都城,貌似也是最弱。
l 我们的祖先并不傻,古成都这一区域,其人类文明足迹已经远远超过5000年。文人哲人多集于此,先进思想滔滔不绝,文化积淀浩浩荡荡。在加上天赐的富庶,和由此而来的对于恬然富裕生活的追求,对于多种文化的包容,对于新鲜事物的喜好,对于信息流物质流人力流的吸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l 所以,成都是西部 *** 的中心城市,他从不强势,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个地方的好东西、观念也罢物质也罢他都欢迎,富一点穷一点、GDP高也罢低也罢他都过滋润生活。我有很多我从不显摆,你比我多我从不嫉妒。
诸葛亮算出500年后的刘伯温是真是假?
三国时的诸葛亮,识天文悉地理,知阴晓晴,呼风唤雨;深韬略通历史,多谋善断,神机妙算。
辅佐刘备打天下,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治理天府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才华盖世,有口皆碑,功勋卓著,垂范青册,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济世奇才。
历代百姓为之起敬,英雄豪杰为之折服。
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又出了一个智星能人。此人姓刘,名伯温,精三韬六略,善深谋远虑,会遣风调雨,能料事如神。
协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杀 *** ,兴兵灭元夺金陵,成为明朝鼎鼎有名的开国功臣。
时称刘伯温是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还阳转生。
刘伯温自恃才高技绝,德高望重,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论足。
言里话外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服。
“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与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柑比只少一丝;孔明预前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
文载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后谁个前来祭奠,何人前来刨墓,并记之于册,镌之于碑,去人隔朝跨代无不应验。
吾决计亲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双膝跪地磕头一千,孔明若无所料,笑他矮吾三尺。”
刘伯温目无先贤,出言不恭,左右听之惊骇,不敢多嘴。
一日,刘伯温带领数名随从,坐着八抬大轿亲往孔明墓地拜祭。穿过高大的牌楼.刚上花石台阶
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边有卧龙山人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刘伯温抱拳深施一礼,抬眼上下一扫,不禁哈哈大笑。
“卧龙山人”好个书法,笔笔苍劲有力,字字雄浑气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逊色。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
不想堂堂蜀国丞相只有前眼没有后珠,妄图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虚假歪名。
伯温敢笑你矮吾三尺,终没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预言谬错,欺世骗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碍眼惑众。”
刘伯温话音刚落,随从两步抢前。举起铁石家伙,将碑击作三截。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刘伯温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
“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 *** 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从此以后的天下 *** 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
刘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
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涩,满布苔痕,字迹依稀。
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
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
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
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
”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
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刘伯温见 *** 筒碑时盛气凌人,满不在乎。
见第二筒碑时心惊胆怯,目瞠口呆,凛凛威风一下子被杀得遁无踪影,心服口服。
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
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
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连走三圈。
笑日:“喝吾师水清廉不贪,穿吾师靴路正不偏。”出得门来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诸葛亮亲写的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
伯温不看则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吓得两耳轰鸣,双眼冒花,脸上惊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苫。
当然这都是民间故事,博君一乐尔,也是广大民族对诸葛亮奇谋多智的认。
可其真实性应该不用太大的考究,毕竟两人整整相差几百年,如果诸葛亮能算出刘伯温来,那他就是从穿越过去的现代人甚至未来人了。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
魏延是刘备和诸葛亮着力培养的将领,因此有人就认为,魏延如果还活着,蜀汉不至于灭亡。
事实上,魏延可以是一员大将,但绝不可以做统帅,他如果活着,蜀汉照样灭亡。
魏延在历史上 *** 次出场,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带着部众开始跟随刘备,在与汉中张鲁的战争中立下战功。
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魏延又在占领广汉郡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因此被封为牙门将军。
两年后,魏延又跟随刘备,诸葛亮和张飞等人攻占成都,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准备将治所迁往成都,这样就需要留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的两个兄弟,关羽已经镇守荆州,张飞就应该镇守汉中,就连张飞也觉得非自己莫属。
但令人意外的是,刘备并没有任命张飞为汉中守将,而是让魏延担任汉中都督和汉中太守,并将他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
当时大臣们都为此感到惊讶,他们很疑惑刘备为何会直接忽视张飞,让魏延这个资历尚浅的人去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刘备见大家对此非常疑惑,就在一次宴席上问魏延,我让你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魏延也知道很多人对他有看法,他必须表个态让刘备放心,便说,如果曹 *** 倾巢出动攻打汉中,我愿意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来袭,我愿意为大王消灭他!
不得不说,魏延这话说得很有水平,也很对刘备的胃口。
魏延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敌人太多太强,他就以防守为主,不能把汉中给弄丢了;但魏延又担心刘备会觉得他不能打,就又说如果是十万人规模的战争,他可以搞定。
总结起来就是,魏延在向刘备说明自己能攻能守,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是非常适合担任汉中守将的。
刘备听完魏延的话,果然十分高兴,于是放心让魏延去上任了。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 *** 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而事实也证明,刘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从219年魏延去汉中,到234年魏延被杀,汉中岿然不动,一直掌握在蜀汉手中。
因为在汉中干得不错,所以221年刘备称帝的时候,就封魏延为镇北将军,成为四镇将军之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刘备这么看重魏延,诸葛亮又是怎么对他的呢?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治理蜀汉,魏延则被封为都亭侯。等到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魏延开始受到重用,担任丞相府司马。
魏延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每次参加北伐,都要求诸葛亮给他一支万人部队,他会另走一路去攻打关中,最后在潼关与诸葛亮汇合。
就比如说在 *** 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对诸葛亮说,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胆子小,还胸无谋略,他请求诸葛亮让他带兵走子午谷直取长安,夏侯楙必定弃城而逃。
魏延的话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这也符合他“雄豪”的性格特质。
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魏延这种做法十分冒进,难度非常大,而且他就是拿下了长安,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问题。
但在诸葛亮的词典里,就没有冒险这个词,因为他知道蜀汉经不起大的损失,一旦魏延遭受失败,那么打击将会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他几次拒绝了魏延的请求。
面对诸葛亮的不断拒绝,性格高傲的魏延就十分不满,他甚至说诸葛亮胆怯,不能人尽其才。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也就是说,在魏延眼里,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只有他的做法才是对的,因为以前韩信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成功。
我们抛开对错不谈,魏延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就注定他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统帅。
并且,魏延的缺点还不止于此,史书中说魏延虽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但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芒。
事实也确实如此,魏延的脾气很不好,沉不住气,遇到啥事就喜欢口吐莲花,而不是冷静沉着地处理问题,因此在军中人缘很差,很多人对他都不服气,只不过敢怒不敢言。
纵观我国历史,没有一个像魏延这种性格的人最后以统帅的身份成就大事业,也没有人一个统帅喜欢重用他这样的人。
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就很赏识魏延,并且委以重任,这是为何?
因为诸葛亮的一贯风格就是用人用其贤,魏延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诸葛亮相信自己可以用好,只不过他没有猜中结尾罢了。
据记载,魏延性格嚣张跋扈,杨仪就很不买他的账,他们虽然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差。
诸葛亮的处理办法其实并不好,他欣赏两人的才华,不愿意偏袒任何一方,结果造成两人关系更差,诸葛亮去世之后两人还爆发了血战,魏延最终被杨仪 *** 。
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就是一颗雷,但是没有引起诸葛亮的重视,他将两人都提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以至于两人都觉得自己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已经是前锋了,诸葛亮对他给予厚望,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实现北伐的成功。
但不幸的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生了重病,他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写了封信派人送去交给刘禅,说杨仪性格急躁而且狭隘,不能委以重任,应该让蒋琬接替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信中压根就没提魏延,这也意味着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让魏延接替自己。
不过,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的重用,以至于包括魏延自己在内的一些人,都认为魏延才是诸葛亮的更佳接替者。
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在安排大军撤退的时候,只是找来了杨仪,费祎和姜维等人前去商议,根本就没请魏延。
并且,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大军返回,魏延则被他安排去断后。诸葛亮的这个安排有其合理性,毕竟魏延是当时军中为数不多的扛把子,让他断后比较安全。
如果魏延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就会服从安排,但当杨仪派人去告知他断后的时候,他的表现得极为抗拒,说什么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他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停止北伐呢?
这还没完,魏延还说自己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怎么可能听杨仪摆布呢?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最后魏延不但拒绝断后,还率领部众赶到杨仪前面,将桥梁道路都给摧毁了,杨仪率领的大军因此寸步难行。
好在诸葛亮临死前担心魏延不愿意去断后,就安排了姜维在魏延后面伺机而动,司马懿大军追赶而来,被姜维拼死击退,要不然被困住的杨仪大军就要给魏延给坑惨了。
不得不说,魏延的做法证明他并不可靠,他为了一己私利和个人恩怨,竟然不顾整个国家军队的安危,着实可恨。
但这还没完,杨仪和魏延就相互 *** 对方谋反,后来杨仪决定铲除魏延,就派遣王平去攻打魏延,结果王平用计策击败了魏延,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逃往汉中。
魏延向来以善战而闻名,特别是在230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打汉中,魏延出奇兵攻打曹魏凉州地区,取得大胜,反逼曹魏大军退兵,这可以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了。
但是,当魏延在遭遇王平攻打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击败,不是他不能打,而是他的做法太过愚蠢。
据记载,当时魏延与王平对战,王平就心生一计,对魏延将士喊话说,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敢这么做呢?
魏延手下将士听了王平的话,都觉得魏延没有道义,竟然断自己人的后路,这不是忠臣该做的事,于是作鸟兽散,魏延就这样失败了。
魏延如果能想到道义这一层,或许他还有点当统帅的潜质,但事实证明他仅仅只是勇猛过人罢了,而且还是个自私自利之人,当一名将军已经是他极限了。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魏延逃到汉中之后,杨仪又让马岱去追击,最后将其 *** ,并灭其三族。
好了,分析完魏延不可成为统帅,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他如果只是一名将军,有能力阻止蜀汉灭亡吗。
答案是也不能。
魏延死后,杨仪觉得自己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会是诸葛亮唯一的继承人,但当他回到成都去之后,刘禅不但宣布蒋琬担任尚书令,还让杨仪养老去了。
杨仪并不服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蒋琬多有指责,还说刘禅的坏话,结果被刘禅给处死了。
在随后将近二十年时间里,蜀汉的主要策略是休养生息,很少跟曹魏发生激战,也没有发起大规模北伐。
不得不说的是,魏延虽然有诸多缺点,但他是个坚定的北伐派,这也是他被诸葛亮所看重的原因之一。
如果魏延没有被杨仪 *** ,那么他的日子也将不好过,这一点我们看看姜维憋屈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北伐就知道了。
蒋琬当权的时候,曾提出过一个策略,那就是走水路北伐,他还建造了大量战船,但大臣们却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
因此,很多人都反对蒋琬走水路北伐,这其实并不是问题,走陆地北伐也行。蜀汉更大的问题其实是,不支持北伐的人占多数,因为他们只想过安逸的生活,百姓们也不愿意因为战争而遭受磨难。
不过,蒋琬还没有开始实施北伐,他就病死了,继任的费祎更是个神仙人物,对北伐没有半点兴趣,甚至每天只上朝半天,其他时间都在饮酒作乐。
没有了战争的羁绊,蜀汉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因此到姜维继任费祎掌权的时候,北伐的时机再次成熟了。
如果魏延能够活到姜维北伐,他或许有用武之地,但很遗憾,北伐是无法成功的,不是说魏延打仗能力不行,而是蜀汉自身有硬伤,那就是人口和土地实在是少了点。
荆州没丢的时候,蜀汉的实力其实还不错,但荆州丢失之后,蜀汉的两只臂膀就被斩断了一只,自保尚且吃力,北伐就是个梦。
关于这一点,姜维十一次北伐就是很好的说明,这好几次北伐中,蜀汉暴露出了粮食不足和经不起人员消耗这两大弊病,也就是蜀汉在人口和土地上的硬伤。
除此之外,蜀汉让人才断档也是个大问题,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不只是说说的,现实确实如此,姜维只能独自支撑。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蜀汉国内许多大臣都是投降派,他们不但不赞成北伐,甚至还主张投降曹魏,美其名日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
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之后,曹魏决定反击了,于是就有了钟会和邓艾出兵伐蜀。
事实上,曹魏在蜀汉北伐的时候一直在防守,极少主动攻打蜀汉,这其实是非常正确的策略。
当曹魏自身发展得差不多的时候,就适时对蜀汉展开进攻,结果蜀汉根本无法抵挡,成都陷入绝境,刘禅最终投降。
黄皓说,魏延如果还在,蜀汉不止于此。
但真实的情况是,刘禅之所以投降,一是因为他知道蜀汉无法抵挡曹魏,二是蜀汉大臣中的投降派实在太多了,他们一直在劝刘禅投降,如果刘禅不投降,他们恐怕也会绑了刘禅去投降。
魏延如果在,他又能改变什么呢,难道他还会像诸葛瞻那样负隅顽抗到死吗,他有这样的气节吗?
姜维的能力不算差吧,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当他得知刘禅投降的时候,纵然他手上还有兵,纵然他心中不服气,还不是 *** 投降了。
如果把姜维换成魏延,恐怕他也一样无能为力吧。
所以说,蜀汉在自身实力上是有硬伤的,这就注定了不但北伐无法成功,而且自保也是个大问题。
魏延倒是个当将军的材料,但他无力改变蜀汉的最终结局,他唯一能做的,只是为自己的履历添上几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