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谨算命学易经 *** 的书籍是哪一本
南怀谨算命,学易经 *** 的书籍是哪一本?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想学习义理派易学,则由魏王弼,晋韩康伯和唐孔颖达合著的《周易正义》,宋朱熹的《周易本义》,清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宋陈颐的《陈氏易传》,清焦循的《易学三书》,近人南怀瑾,徐芹庭合著的《周易》,金景芳,吕绍刚合著的《周易全解》,黄寿祺,张善文合著的《周易译注》等著作可算是必读之书。
如果想学习周易象数派的占卜之术,则推荐以下入门必读书籍:马恒君的《周易》,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清王洪绪的《卜筮正宗》,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明张星元的《易林补遗》,宋邵康节的《梅花易数》,邵伟华的《周易预测学》,日人高岛吞象的《高岛易断。把这些书读通消化后,离周易预测高手也就不远了。
玄学是迷信还是科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玄学主要是以易经和中国阴阳五行为基础,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些学问和 *** 。如看八字,算命算卦,传统中医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治病 *** (祝由术)。
中医的一些 *** 不被社会所接受,就成了玄学的范围,就像是中国的针灸,以前也被很多的所谓科学家不接受,认为人体上没有什么穴位,但是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能接受中医的一些 *** *** ,现在我们证明这些 *** 是客观有效的,大家也就接受了。除此以外,玄学方面还有道家的一些修仙或者法术。
这当中有没有违背科学的迷信的成分,那肯定是有。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为任何行业都有迷信的成分,就算是科学,如果你过分相信现阶段科学结论,那也叫迷信。因为科学也是有局限性的,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经常出现后来者所研究的成果推翻了前面科学家所研究成果的情况。
对于以上这些民间所存在的玄学,就我本人来讲,好些都遇见过,不只是我,很多中国人都接触过,也可能为此感到惊叹过。
本人也是一位易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而且在这行业里面时间也比较长了,经过自己的实践证明,中国传统的和易经相关的预测 *** 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她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比如说四柱预测术,它并不是一种宣扬鬼神的一种预测 *** ,而是通过阴阳五行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来推论一个人的命运走向。真正掌握它其实准确率还是非常高的。
通过实践论证,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阴阳五行还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现实生活当中真正掌握它的不多,所以上当的人就很多,从而对它进行否定,将它看成封建迷信,所以大家也不要轻易去算卦。
其实易经是古代人通过对天地人的观察,对天体运动的观察的一种科学成果,只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不能了解她,还不能接受这种神秘文化。
在古代,生产力特别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有这样的发现叫人是不可思议。
所以,本人来怀疑这不是本土文明,或者是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文明存在,但是不幸消亡了,却留下易经和阴阳五行这方面的思想,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提出来这样的观点。
比如,中国的四柱预测术,它的最基本的理论是同太阳的运行相关,这是天文学的知识,根据太阳运行相对于地球的角度来推算五行的变化。
四柱预测术的基础是天文学。我们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而二十四节气的设定就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道来的,不是闭门造车,坐在家里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四柱预测术的基础首先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角度来确定一个人所属的年和月,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阳历月份完全不同,同中国农历的月份也不完全一样,它是严格的按照太阳的运行轨迹来确定的,如果没有精确的计算是做不到的,每年太阳运行到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就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节,就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月份,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不是说古人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凭空想出来的,它是一个天文学的概念。
对于易经来说,她所揭示的也是人类所处的地球上的一切规律,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含有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等所有的有关学科,就算是现在科学发展到今天,也没有跳出易经所包含的规律。
所以对于中国的玄学,我们应该本着客观,实事求是态度,对她进行研究,发掘,去伪存真,对于迷信的部分我们要摒弃,对于科学的部分,我们要利用她发掘她,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科学发展。
喜欢周易的都是些什么人?
每一个中国人都喜欢周易,只不过大家日用而不知,我举一个例子: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来自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来自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相信这8个字也经常被人挂在嘴边,有些干脆挂在墙上或者当作座右铭。
乾卦刚健,坤卦厚德,一刚一柔,阴阳和合,这才是绝佳之校训。
所以周易就在我们生活中,只是我们不清楚。
我再举一个例子:
蒙卦家长最苦恼的就是怎么教育孩子,买了很多书,学了很多招,结果发现对自己的娃不起作用。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那就应该好好研究蒙卦。
▅▅▅▅▅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 ▅▅ 六五:童蒙,吉。
▅▅ ▅▅ *** :困蒙,吝。
▅▅ ▅▅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 ▅▅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这一卦开宗明义地说要做好教育的前提: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实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不是我要求孩子读什么,学什么,而是孩子求我帮他学什么。
这么简单的前提,有多少家长违反了呢?这个前提弄反了,反向 *** 作,孩子不想学,你的教育没效果自然正常了。
家长在让孩子学什么东西时,必须要将前戏做足,也就是怎么想方设法激起孩子对这项东西的兴趣,孩子有兴趣了,他就有内驱力了,如果没有兴趣,孩子自然就有很多招对付你。
这么重要的事情,家长您做了吗?做足了?您的孩子在学习时他是兴趣十足吗?
这个前提满足了,等于你找到孩子教育的起点,按照初六到上九的步骤一步一步推进,对孩子展开培养,详细分析内容就不展开了。
周易是什么?周易是什么,每家的理解都不一样。
知常容觉得周易的周与天圆的圆的意思一样,天圆就是指天道无缺,也就是没有任何缺陷,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以天为参照标准。
易是变化。
周易可以将其理解为描述天道变化,或者理解成讲述万物始终的学说,也可以理解成规则运行。
因为天象是周而复始地运转,这个道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天的寿命远远大于人的寿命。
如果人与天一样长的寿命,寿与天齐,那周易也没什么用,因为你知道你的起点与天的起点是一样的,那顺之就可以了。
我们人的寿命很短,来到这个世界再到离开这个世界只是周而复始的一小部分。
或许正好处在上升期,或许处在转折期,或处在下降期等等。那怎么办?
所以才有先人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起点用卦象去描述,这样方便我们找到起点,发现规律。经过几千或更久远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周易。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你在这个大千世界的定位,孔子到五十才知天命,找到起点,那我们普通人呢?
如果起点没有找到,你就去运行,是不是如同南辕北辙一般呢?你看周易是不是与你的人生挂上钩了?
算命和起卦就是省略靠人去实践方式找到起点,然后得出卦相或者运势,再接下去你就这样做可以了。
原理上是一样的,但在知常容看来这是偷心,取巧了,不是脚踏实地。所以孔子留下一句话: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善易者不占。子曰:“不占而已矣。”
因为路是靠自己走的,哪有取巧之路可以走,否则孔子也不需要到五十才知天命,二十多起一卦不是知道自己的命了?
周易应该是先人无数年,无数人的总结整理而形成的,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虽然这里说文王困演周易。
结语:知常容这样说,相信朋友们应该明白周易并非只是街头算命,看相,以及所谓的大师拿来说的玄学。先秦的诸子百家,绝大多数家就是周易的具体化,当然《道德经》并不完全是,有可能比周易形成稍早或同时期,(这是我通过这两家的立足点去推导的结论,仅是个人观点)不过总体逻辑是同源的,都源于阴阳思想。
周易演化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华夏文化,认同华夏文化之人有哪个不喜欢呢?所以我觉得凡认可华夏文化的都喜欢周易。
只不过周易太过于抽象,本质化,导致很多人阅读上产生困难,读不懂才会产生神秘感,玄学感。
那完全可以不用先去读周易,先读诸子百家,当你读诸子百家读到瓶颈之时,你自然就会去找周易解惑,这里是有一个顺序在的。
如果你连诸子百家的观点都不读,去读周易,阅读障碍自然不是一般的强。
当然文化真正的源头在于阴阳。这个就不展开了,太复杂了,我记得写过好几篇文章解释。
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的区别?
《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主要是讲解易经的一本书。
前半部《易经杂说》是对易经历史,解释,和拆解的介绍。之前看过一些其他的关于易经的书。故弄玄虚,整得很神秘,其实易经就是一本用数字解释世界的一种 *** 。而南怀瑾先生通过各种实例的说明,告诉读者如何利用这些卦象,如何看待世间事物的变化。
吉凶悔吝,世间四象。相辅相生,生成世间万物。看完这本书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给自己算卦。但是你能够用易的思想,用变化的思想去看待这个世界。而易经就是在告诉你世界是如何变化的。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周易的奥妙和吸引人之处在于其变化无穷,妙趣横生。有时候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因果联系那么强烈和明显。那只是世人自大的体现。读读周易也许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世界和自己的一生。
孔子曾经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易经的重要性和作用。《系辞传》也就是孔子写的关于《易经》的解释。《易经系传别讲》是南怀瑾先生对《系辞传》的解释(好拗口)。
个人建议可以先读《易经系传别讲》,再读《易经杂说》。当然这种读法容易先入为主的把孔子和南怀瑾先生对易经解释影响到 自己对已经的 *** 判断。但是更加有利于理解易经。
初学易经用什么书比较好?
我觉得你学易经的话一开始应该学原著。因为出自易经 *** 的书就是原著。有人就会说,我看不懂原著,其实看不懂可以慢慢看。你可以找其他资料来佐证。你学习的动力就有了。
如果你看别人注的,很容易落入俗套,因为那是别人的思想在里面。看完了之后,最多只是学到别人思想的一部分。而不是易经的本意。
所以,我觉得,读原著,再参考别人的。慢慢的啃,慢慢的消化。这样才能真正的靠近原著的精髓。也不要指望一年两年就学懂,花一生精力慢慢学。除非你只是想学一点炫耀一下,你就随便找一本别人的注解,都是可以的。任何的一本书都可以,任何一本书拿过来都可以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