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网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

admin2022-11-30 22:28:0583

中国农历网,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

农历,以前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 *** 、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月的 *** 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中国农历网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

农历的拼音?

[ nóng lì ]

1.阴阳历的一种,是我国的传统历法,通常所说的阴历即指农历。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也叫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今天农历是几月几号?

今天是公历2021年8月31日,对应的农历是七月二十四。

历史上的今天:

1449年8月31日明朝“土木之变”

1916年8月31日蔡锷东渡日本养病

1941年8月31日晋察冀边区完成民主大选举

1944年8月31日 *** 论述新民主主义社会基础问题

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 ***

1959年8月31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

1965年8月31日 *** *** 修正案生效

1984年8月31日中国 *** 座现代化露天煤矿在内蒙古自治区建成投产

中国农历网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

1992年8月31日故事片《秋菊打官司》在北京首映

1993年8月31日我国更大海上油田投产

1993年8月31日大亚弯核电站一号机組並网发电成功

1998年8月31日 Windows98中文版使用。

2013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

2021年12月每日生肖排序?

2021年农历12月份是丑牛月,而12月份每天的生肖分别是:

12月初一、13日、25日是辰龙日;

初二、14日、26日是巳蛇日;

初三、15日、27日是午马日;

初四、16日、28日是未羊日;

初五、17日、29日是申猴日;

初六、18日是酉鸡日;

初七、19日是戌 *** ;

初八、20日是亥猪日;

初九、21日是子鼠日;

初十、22日是丑牛日;

十一日、23日是寅虎日;

十二日、24日是卯兔日。

以上就是2021年农历12月份每日的生肖排序表。

但为什么有人说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人编著的?

汤若望确在天文学上有所造诣,曾辅助徐光启修历,后来他把徐光启的历法作了修改,进献给清太宗颁行,详情后面再说。

但无论如何,把中国“农历”的形成和发展,全部归功于汤若望,是不对的。

中国农历,发源于至少七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亦已有很 *** 的阴阳合历。此后至明末,至少有近百部一脉相承的“农历”历法,且成就斐然。

这显然都在汤若望来中国传教之前。

《史记.天官书》云:“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列宿,地有州城。 *** 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太史公这是说,古人“仰则观象与天,俯则法类于地”,一是将天文观象用于制定地上历法;二是此种运用,遵循“阴阳”结合及变化之原则。

中国“农历”的始终如一的特点,就是“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视运动回归周期叫作“年”;以月亮的朔望周期称为“月”;二者之间产生的“岁差”,通过“置闰”的 *** 来解决。

司马迁认为,中国的“历法”,形成于“五帝”和夏商周。就是说,距今5000年左右。

中国农历网中国农历的起源和制定

新石器时期考古的成果证明,距今8000年前贾湖遗址的先民,已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天文;距今7000年前的双墩遗址先民,已通过立杆侧影,实现了天文地理、空间时间的统一。

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前彩陶上的十二个太阳,对应着十二个月的存在,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阴阳合历表述。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学者们认为,中国“阴阳合历”的“农历”,至晚在公元前4千纪中叶,就是说,距今5500年前。

殷商甲骨文卜辞,为中国“农历”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现在的“年”“月”“旬”“日”等汉字,均来自甲骨文,当时被用于“阴阳合历”中。“殷历”,具备了后来“农历”的一切主要特征——太阳一个视运动回归周期为“年”;月亮一个朔望周期为“月”;日启一个周期为“日”;一日包括十二辰; “岁差” 通过 “置闰”解决,称为“十三月”。“干支”已用于计算和记录时间。

中国古代诸多种历法中,比较著名的是《太初历》、《大衍历》和《授时历》。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取一个朔望月为29又43/81日,并实行十九年七闰法,使回归年长度为365又385/1539日。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精确的计算。

实际上,当时落下闳等人,包括司马迁的计算,比设计《太初历》的邓平之计算得更为精确,达到了一个朔望月29又499/940日。但邓平之为了讨好汉武帝,坚持以九九自乘这种神秘的“八十一分法”制历,也因此终在十几个方案中被选中。

唐开元九年,即721年,由于沿用百多年的《麟德历》屡次出现日食预报不准,玄宗诏僧一行撰作了《大衍历》。

此历采用“平气”注历,以“定气”计算太阳视运动;并根据太阳运行冬至最快夏至最慢,发明了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对隋代刘焯的“定气法”已造成的误差作了纠正;其还在“交食”预报中考虑了视差影响等等。“交食”,就是一颗星体挡住另一颗星体而发生“日食”“月食”等现象的统称。

718年,印度的《九执历》由唐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传入中国。几年后,他的儿子瞿昙譔站出来说《大衍历》抄袭《九执历》。实际上,《大衍历》比《九执历》精确很多,而且有很多创新。其真正不足,是刻意附会《易经》象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文数据的精确性。

这里插上几句解释一下“平气”和“定气”。东汉末年之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按月亮运行的平均速度确定“朔望”时刻,被称为“平朔”“平望”。当时的刘洪,已发现月亮运行速度的不平均性,且按此撰制了《乾象历》,这种办法,称为“定朔”“定望”。隋代刘焯在著名的《皇极历》中进一步修正了刘洪的 *** ,此种计算 *** ,被称为“定气”法;此前的“平朔”“平望”被称为“平气”法。

(元代观星台遗址)

元代至元十八年,即1281年,郭守敬主持编制的《授时历》颁行。

《授时历》,是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实地观测点,并进行大规模四海观测基础上,经历四年时间编制完成的。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首次在大规模实地观测基础上编撰的历法。

《元书.天文志》详细记载了各观测点的位置及纬度。最南观测点,到达北纬15度的中国南海;最北至北纬65度。观测中,使用了自行制造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取得了大量精准数据,独步世界,遥遥领先。

《授时历》颁行后,使用了三百六十年,直到明末。明朝建立,太祖朱元璋将其改为《大统历》继续沿用。

返回头来说汤若望。

汤若望,1591年5月1日生于科隆, *** 会传教士,1622年到中国传教,1666年8月15日逝于北京。

他不是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作为 *** 位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比汤若望来华的更重要一些的传教士还有邓玉函、罗雅谷、龙华民等。著名传教士中,南怀仁亦算一个。

汤若望和上述传教士,带来了地球概念、预报“交食” *** 、欧几里得几何学以及仪器制造、刻度、望远镜等欧洲新技术。

客观地说,这些传教士最初并不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反而热衷于介绍推广由外带入的错误宇宙理论和岁差理论,因此也并没获得多少“听众”。

(哥白尼日心说)

哥白尼去世的前一年,即1542年,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但到了1600年,布鲁诺还因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伽利略因为1610年的《星际使者》,1613年的《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甚至直到1632年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还曾两次受到罗马宗教法庭的严酷裁判。

进入中国的这些传教士,自然不会是布鲁诺理论的积极倡导者。

崇祯二年,即1629年,徐光启受命召集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传教士编撰《崇祯历书》。当问到欧洲人对宇宙的看法时,这些人吞吞吐吐,最后介绍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第谷体系。第谷宇宙体系,是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一种理论,在某些方面,并不比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宣夜说”先进。

(1,托勒密地心说;2,第谷学说)

直到1650年,与哥白尼同乡的传教士穆尼阁 *** 次在中国南京秘密地介绍了哥白尼学说。

《崇祯历书》历时五载,于崇祯七年编成。其中,采用了不少欧洲计算 *** ,全书共46种,137卷。

清初,汤若望因天文和其他知识被任命为清廷“钦天监”。他将《崇祯历书》删减为103卷,先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后再次修改,形成《时宪历》,并于顺治二年,即1665年颁行。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汤若望评价极高,说“他很快使中国人深感西方天文学的优越性,被授予高级职务,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改进中国历法”云云。

但中国的古天文学学者大多不这样看。

《时宪历》,被认为是采用“定气”的历法,但显然,其用以排历的“定气”,采用当时西方天文学的数值,在不少方面,并不如刘焯及其之后的“定气”算法更全面和有特色。

近代天文学,建立于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人学说基础之上。18世纪中叶的乾隆时期,哥白尼学说比较全面介绍进了中国。19世纪中叶,魏源、李善兰等全面介绍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理论。

事情的基本逻辑是这样——《崇祯历书》是由徐光启主持在《授时历》基础上编定的;其中采用了一些西方算法;汤若望对其删修了两次;其中并没采用中国农历“定气”等成熟算法;也没采用近代天文学的知识。

大致的原委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