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有什么讲究陕西三月三有哪些民族习俗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有什么讲究,陕西三月三有哪些民族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 *** 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的上巳节活动异常丰富。例如斗鸡、荡秋千、踏青、蹴鞠、拔河、放风筝、斗百草、骑射。参加不了曲江宴的普通百姓,可以去曲江边上看草长莺飞,跟家人、朋友一起踏青赏花、登高望远。
三月三有什么禁忌?
更多农业养殖知识和种植技术,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今天是3月26日,也是农历的三月三,对于三月三的节日也是和二月二差不多,三月三也是一个节日,虽然说像我们北方地区很少过这个节,但是像在三月三这天家里要用荠菜煮鸡蛋吃的,不过对于很多的少数民族来说,三月三这个节日就是比较隆重的,很多的南方少数民族在这天都要庆祝的,所以三月三这个节日也是和南北方的文化传统有所差异的,对于在三月三这天,因为是一个节日,但是对于节日来说,我国还是有一定的禁忌的,那么三月三这天有什么禁忌呢?咱们就来说下。
从古代来说,三月三这天是轩辕黄帝的诞生日,所以这天的节日也是为了庆祝轩辕黄帝的诞辰,农村也有着“三月三,轩辕日”的说法,但是在汉族来说,这天也是叫“上巳节”除了这些很多的少数民族这天也是一个传统的“歌节”,很多少数民族这天都是以唱歌的方式来庆祝这天,但是这天除了庆祝外,还是有一定的禁忌,毕竟三月三这天也是和中元节,清明节这天有差不多的意思,有的地区在三月三的时候也是要去祭拜祖先的,所以禁忌是有的,大家还是要遵守的。
对于三月三这天,禁忌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这天如果要是晴天的话,那么就要出门的时候不要带着帽子,因为带着帽子就会挡住人的天门,可以说这天也是比较阴的,所以不能戴帽子,以便影响我们的运势,其次就是这天不能去河边走,晚上在家的时候不能洗衣服,这天不要在墓地拍照,其次就是这天不能种植树木,不能搬家,因为这天属于单日子,所以也是不能进行婚丧嫁娶的,像三月三这天是上巳节也是和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都是差不多的,所以禁忌也是差不多。
三月三有什么习俗?
三月三要食地菜煮鸡蛋
听老人们说起三月三这天最常吃的食物是:煮鸡蛋,不是普通的水煮,而是加入地菜(学名荠菜),荠菜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鲜嫩的荠菜可用来包饺子,而三月三这天用荠菜泡水煮鸡蛋食用,可防治头昏头晕病,是民间的一种特殊的食疗 *** 。
三月三举家出游踏青
三月初三,举家出游,赏花踏青。带好吃的在郊外来一顿美美的野餐。古代的时候大姑娘、小媳妇平时是不敢出门的,在三月三这天可以结伴出游。古诗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人间三月三,风筝飞满 天。传说风筝是古代战争时期传递情报的工具,在民间却是一种健身游戏活动。现代的风筝造型各式各样,做法形形 *** ,是户外活动的首选项目。放风筝,揩老带幼,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亲情的其乐融融。
农历三月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像在江南一带,苗族会身着盛装来和小伙子们相会;土家族更是把这一天当作了‘情人节’,以山歌为媒,踩脚定亲。而壮族更是会在这一天举办盛大的节日歌会,传说三月三是刘三姐的遇难日,如今三月三已演变成为国际性的歌节,也是有新时代气息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无论用什么形式来庆祝,都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当下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族特色
壮族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 *** 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 *** 之好。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习俗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
组织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传承人),活动一开始,先将牛或猪宰杀,这时各家各户就将预先备好的钱纸多的十几张,少则五六张拿去沾上牛的鲜血,预备以后拿去挂在田中或地头,说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辖,野鬼不敢侵占,病虫诸灾不敢入侵,保证粮食丰收。
人们点燃香火和红烛,石桌上摆着祭品(非有花米饭不可),寨老站于山庙前台阶上高喊:“敬祭开始!”台下的村民成阶梯状面对社神,神色凝重,气氛肃穆,山林寂然无声。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读神灵的告诫和村规民约,并征询大家的意见。
异议统一后,每人在庙前跪下承诺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到山神的惩罚。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贺连级等人。
扫寨:由摩公组织队伍把每个农户家的魔鬼妖邪扫出家里,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扫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蚕”: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植树挂青(扫墓):各家各户,男主人背着背兜和镰刀,杠着锄头,女主人背着祭品牵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在一个月之内将自己家的祖坟全部上完,并在坟山植树以示纪念。也有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的情况,大家杀猪宰鸡。嫁出去的姑娘要带着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参加挂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挂青扫墓形成的,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把枫树的枝桠插在房屋的四周。当然踏青绝不仅仅是要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游戏娱乐。
局促于劳作的人们,此时可以郊原驰骋、山野纵横了。于是,女孩儿树上挂起秋千,男孩儿空地放起风筝、打水枪。
对歌:对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随挂青踏青形成的。聚众畅饮,联络感情。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寻求配偶。
传统体育:对歌期间,除唱山歌外,还有打猎、抛糠包、“耍吉篮”(麒麟舞)、“得浆”(类似陀螺)、斗牛、斗鸡、 *** 、马杠(类似高跷)对抗、打竹水枪、下布依棋、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传统乡场上的经济贸易交流活动: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随着前来参加的人数增多,随之就出现了为活动服务的商贩,他们满载商品纷至沓来,大到家具、小到各种生活用品,还有各民族特有的饰品、食品,货物应有尽有。
进而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盛会,促进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三月三是纪念什么活动的?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诞辰,而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 *** 、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假日,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我们家乡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可以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 *** 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另外,这天,江南人民还有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清明节和三月初三是一天有什么说法?
清明节和农历三月三是同一天有人认为这样的日子“不吉利”,一些农村家庭开始购买红布和桃罐头“逃避晦气”,而民俗专家表示,这样的“两节相遇”只是一种巧合,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避灾冲喜”的必要。
清明节与两个节日有关、它们离的非常近,都是农历三月初。 *** 个是上巳节,在是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折柳带辟邪、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第二个是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 *** 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让他吃。之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后来介子推隐居,晋文公亲自带人去请他做官。但是没想到纵火烧山的结果把导致介子推和 *** 遇难。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吃热食。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秀帘。”今天又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三月三这天,人们习惯于水边饮宴、郊外游春。通过游春踏青表达对节日的庆祝。上巳节也是祓禊(fú xì)的日子,通过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来消除不祥。
农历三月三这天,国人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惯,荠菜是生长在民间的一种野菜,虽然其貌不扬,却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吃荠菜煮鸡蛋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一种风俗习惯,每年春天荠菜生长之时,正是上餐桌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