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算命帝王师邬思道是因为何事被雍正发掘的

admin2022-11-25 15:21:1518

邬思道算命,帝王师邬思道是因为何事被雍正发掘的?

历史上的邬思道就不说了。雍正没有当面见过邬思道,只是在田文镜的一道请安的折子中批道:

“朕安,邬先生安否?”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雍正和邬思道应该相互不认识。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在没认识雍正之前就已经是震动朝野,名气很大的一个人。

邬思道的履历,电视剧中一笔带过,描述的不多。小说中说的很详细,直接搬运:

康熙三十六年臣为孝廉,应天府试,率五百举人抬财神大闹贡院,此事震动朝野,天下皆知。虽说是激于义愤,到底是触了国法,先帝曾连下诏旨捕拿,臣又僭逃在外。但臣的两条腿,却在逃亡路上被几个剪径的水匪打折了。

由此可见,当年的邬思道也算是个人物,甚至连康熙皇帝都知道他的事迹。只不过因为得罪了朝廷官员,不得不逃跑。而他的一条腿,也在逃跑途中被水匪打断。

雍正很早就听说了邬思道的大名,一直想聘为幕僚,只是没机会遇到。

邬思道算命帝王师邬思道是因为何事被雍正发掘的

雍正和邬思道的相遇和相识,电视剧和小说不一样。

小说中雍正和邬思道是偶遇。邬思道在听说大赦天下后,来到扬州,恰巧碰到了雍正潜邸的幕僚戴铎。他跟戴铎很早就认识,经戴铎的引荐,认识了雍正。

小说的内容大致如下:

哟!这不是静仁先生么?”背后突然有人说道,“这些年您在哪儿?又怎么独个儿在这里呢?”邬思道才想起来是同乡戴家湾的孝廉戴铎。因笑道:“项铃,原来是你!不怕静仁兄你笑,如今我在北京给人家当听差呢!来,我给邬兄引见一下!”果见桥下石栏旁站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公子,那青年倚栏而立,一条乌亮的发辫直垂腰间,似笑不笑地看着他们过来。刚要说话,载铎已一个千儿打了下去,禀道:“四爷,这就是您常念叨的邬思道邬先生,可巧儿今儿就叫奴才碰上了!这是我们殷四爷,北京城没人不知道,十八家皇商位列第四!”

而电视剧中则改为邬思道被关押在牢中,雍正乘着赴江南募捐赈灾之机,委托年羹尧寻找邬思道。年羹尧找到后,让他的妹妹年秋月负责照顾,雍正和年羹尧隔着窗户瞄了一眼邬思道后就走了。雍正嘱托年羹尧将邬思道先送回北京。

在北京的雍王府,雍正携福晋和弘时弘历,正式拜邬思道为师,教授弘历和弘时功课。

到了晚上,邬思道与雍正闲聊。邬思道不解雍正为何如此器重自己。雍正起身,朗读了一段邬思道当年大闹考场的一篇檄文:

二君设心何其谬也?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呜呼!吾辈进退不苟,死主唯命,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做天下墨吏!士立紫垣噤口不言。一旦有义士者挺身而起,或刺之阙下,或杀之辇中,四方闻之,独不笑士大夫之无人耶。

雍正的真诚,将邬思道感动地老泪纵横,浑身一颤,当晚就为雍正参谋了追缴户部欠款一案,力劝雍正接这个差事,为康熙分忧,做一个孤臣。

雍正的夺嫡之路,从这一夜开始。

提到雍正和邬思道,就不得不提一下年羹尧。电视剧中的年羹尧,真可谓是个心机男。

雍正南下筹粮赈灾,年羹尧自己的差事不管不顾,跑到雍正的必经之路等了他两天,遇到雍正后,雍正问他在杭州将军手下是否顺心,年羹尧表示自己还是更想到北京发展。

找到邬思道后,又让自己的妹妹服侍邬思道。连雍正都觉得很奇怪,为何要让自己的妹妹去照顾一个不认识的穷书生。

年羹尧的回答也让雍正很满意。利用邬思道拍雍正的马屁,年羹尧调回京城的计划,成功了。

年羹尧的毁灭之路,也从邬思道这里开始。

邬思道算命帝王师邬思道是因为何事被雍正发掘的

邬思道离开李卫投靠田文镜?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在雍正登上皇位后,先是选择在李卫府上进行“半隐”,随后借着帮助田文镜彻查“山西藩库弊案”的契机,以八千两幕酬为条件,投靠在了田文镜的麾下。

可仔细品味一下,这一连串的 *** 作可谓是“疑点”重重?

邬思道为何要离开与他相识多年且对他极为尊重的李卫,选择到与他未曾谋面的田文镜府上效力?李卫在明知道邬思道的特殊身份,也非常清楚雍正真正想法的情况下,还会给邬思道“放行”?雍正在得知邬思道已经去到田文镜府上的时候,为何没有进行阻拦,也没有过多的干涉?

对于这些问题,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和分析。

对于邬思道来说,在李卫府上其实并不“安全”。

雍正登上皇位的当晚,便急匆匆地回到了自己的王府。雍正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赶回来“处置”邬思道,毕竟邬思道知道自己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不能加以妥善的安排,将会极大的威胁自己皇权统治的根基。

那么,雍正真的是一定要将邬思道置于死地么?答案并非如此。

邬思道是雍正能够顺利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特别是在十三阿哥胤祥被康熙圈禁之后,邬思道成为了雍正最为倚重和信赖的帮手,这份功勋以及两人之间十多年的情谊让雍正不可能为之动容。再加上一旦对邬思道的处置太过于决绝,会对十三阿哥胤祥也将产生极大的震撼,而此时的雍正恰恰最离不开的就是胤祥,这也不得不让雍正有所顾虑。

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雍正与邬思道选择了一个几乎于更优的解决方案,既可以让邬思道的真实身份继续不为人所知,同时也能让雍正感到放心和安心,这便是让邬思道进行“半隐”,而“半隐”的地点就是在李卫府上。

其实,在李卫府上进行“半隐”,可以说是当时邬思道的唯一选择。

一来,雍正安排邬思道的去处,只可能会选择自己的亲信,并且知晓邬思道真实身份的人那里,如此看来,也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三人符合这个前提条件。然而,胤祥侠肝义胆,很有可能会因为同情邬思道的遭遇而选择将其释放,雍正却又不能因此责罚胤祥;至于年羹尧,雍正对其已经是非常不放心了。而在这三人中,能够做到绝对服从雍正命令,并且是对雍正毫无隐瞒的也只有李卫了。

二来,李卫大字不识,邬思道在其府上做他的师爷,不仅可以帮助李卫更好的处理公务,也算是从侧面帮助了雍正,同时也有利于邬思道更好的隐藏自己,不至于遭到外人的怀疑。

三来,李卫对于邬思道非常的尊重,可以充分满足其生活需求,使其衣食无忧,也算是替雍正来弥补对于邬思道的亏欠了。

然而,虽然邬思道通过“半隐”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且在李卫府上得到了很好的礼遇与照顾,但这对于他来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毕竟李卫对雍正是忠心耿耿,如果雍正真的下令要将自己处死,那么即便是李卫非常的不舍和不愿,也只能依照雍正的旨意执行。所以,只要呆在李卫的府上,邬思道就永远无法摆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雍正的“利剑”始终是悬在他的头上,随时有可能终结他的性命。

于是乎,邬思道想要摆脱这样的处境,真正实现“全隐”,首先要做的就是离开李卫的府上,转而投向其他人,而田文镜便是他的目标。

想从“半隐”走向“全隐”,投靠田文镜是邬思道的唯一选择。

前文中也说到了,邬思道想要从“半隐”实现最终的“全隐”,获得真正的自由, *** 步就是要改换门庭,即离开李卫的府上,转而投靠其他人。

而对于邬思道来说,田文镜则是他唯一的选择和目标。

首先,就是转投田文镜,雍正不会反对。

雍正登基之初,能够倚重和信赖的朝臣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除了康熙为他留下的三位上书房大臣,即张廷玉、马齐、隆科多外,也就是他之前的那些“自己人”了,包括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以及田文镜了。所以,田文镜只要自己努力,再保持对于雍正绝对的忠心耿耿,那么他必然会获得很好的发展前景,前途不可 *** 。

只不过,这一时期的田文镜并没有担任过封疆大吏,相关的履历和经验都非常的匮乏,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麻烦,而邬思道恰恰可以在这个时候给予田文镜重要帮助,这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田文镜不知道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但只要田文镜对雍正是绝对的言听计从,就可以保证邬思道时刻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再加上邬思道此前的表现,雍正自认为不会再生其他事端,因而也就不会加以过多的干涉。

当然,邬思道也非常清楚,自己只有到雍正认为的“自己人”的府上,才不会招致雍正的反对,并且这个人还不能知道他与雍正之前的特殊关系以及他此前的事情,这样他才不会得到全方位的监视和防备,从而才能有机可乘获得“全隐”。而纵观全国所有的大小官员,只有田文镜才能符合这一标准了。

其次,田文镜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可以被邬思道利用。

不管是邬思道在初次见到田文镜的时候就提出了八千两的幕酬,还是在这之后一直以此事不断地胁迫田文镜,其实邬思道之所以如此,实际上是有着两个方面的原因的。

其一,对于邬思道来说,他是一介刑余之人,身体上还有残疾,所以想要在“全隐”之后维持生计,不仅要继续地“寄人篱下”,充当幕僚或者老师,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积蓄,不然的话生活必将难以为继。况且,他想要隐姓埋名,就不能到大户人家或者是官员府上,这样一来,手中有些款项则显得更加的重要了。所以这笔钱对于邬思道来说,无论如何是要拿到的,即便是舍掉自己所有的面子和尊严,也都是在所不惜的。

其二,就是邬思道非常清楚,田文镜性格急躁、嫉恶如仇,而这一点恰恰是邬思道可以充分利用的。所以,只要邬思道不断地激怒田文镜,那么他必然会被田文镜赶出府上,这样一来,邬思道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和借口实施“全隐”。

再次,这实际上也是李卫与邬思道之间的一种默契了。

对于李卫来说,他是非常敬重、感谢邬思道,同时也非常的同情的他的,所以李卫是真心不希望邬思道始终处于险地之中,更是不想让自己面对如此一个两难选择。所以,帮助邬思道找到合适的“下家”,让邬思道离自己“全隐”的目标更进一步,也是李卫的一个心愿。

而对于邬思道来说,他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关系,而让雍正迁怒于李卫,所以在李卫府上他选择了安分守己,尽心尽力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样做其实也是要让雍正对他感到放心。真等到他在改换门庭,投靠田文镜之后,再行逃离从而实现“全隐”之计,那么雍正就不会因为此事责罚李卫了。可见,邬思道对于李卫,也是用心良苦呀。

就这样,邬思道成功借助幕酬的事情不断激怒田文镜,并最终迫使田文镜“赶走”了自己。而雍正在得知此事后,也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明白了邬思道的真正心思,而邬思道此前的一系列表现也让雍正彻底的放心了下来,所以选择了彻底放过他。

于是,邬思道便就此实现了“全隐”,在这之后便再也没有登场了。

雍正王朝邬思道有什么逃生之术?

雍正王朝中雍正要即位的那天晚上可以说是风云变幻莫测,当晚虽然康熙在临终之前当着皇子们的面说将大位传给了四皇子,但是八爷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先是假装没听清楚接着又说是传给十四阿哥,反正就是跟老四过不去。好在这个时候张五哥起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拿着金牌令箭给邬思道让他可以去放出十三爷,然后由十三爷拿下丰台大营和西山锐键营,这样就拥有足够多的兵力拥护老四当上皇位。当十三爷带兵到了康熙驾崩的畅春园的时候,众皇子和大臣就已经发现情况被老四一伙掌握了,也就无条件的接受了四爷当皇上。四爷能当上皇上的功臣有很多,在其中贡献最多谋略的人物那么肯定是邬思道,正当所有人都以为邬思道要因此飞黄腾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那就是雍正即位的当晚就想杀掉邬思道,并且被邬思道使用计谋给阻止了,具体情况我们来分析:

一、雍正打算杀掉邬思道

我们要知道雍正当晚已经成功的即位了,并且皇宫里面有十三爷带来的兵马把守又有隆科多九门提督的兵作为巩固,可以说是固若金汤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危险。而这个时候雍正居然没有呆在皇宫而是急急忙忙的赶回自己的潜邸,这是非常让人不解的。一方面潜邸不一定会比皇宫安全;另一方面康熙刚驾崩,雍正按照规定得在皇宫守孝,因此雍正没有在皇宫而是回来潜邸肯定是有很重大的原因,那就是杀掉邬思道并且除掉其他秘密做事情的人。所以我们才发现雍正回到潜邸之后 *** 件事就是询问,邬先生在哪里,显然是害怕邬思道跑了。而雍正看到邬思道之后是说“顺便来看看你”这令人非常的不解,因为雍正即位当晚太多事情需要他忙活的了,可以说是根本忙不过来,邬思道和他三天两头就见面根本没有必要这个时候来看看他。

情况的转变是从邬思道跟雍正说潜邸的防护是由五路互相不认识的兵马组成,相辅相成。这个时候雍正显然被吓到了,还说了一句“既然是邬先生的安排自然万无一失”,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保护雍正万无一失而是保护邬思道万无一失,此时的雍正并不清楚这些兵 *** 具体情况,如果贸然出手杀掉邬思道的话自己能不能保住性命还是个未知数,于是才有了后面一句“你的名分,容我慢慢安排”。这句话更是透露出了对邬思道的杀机,你想想邬思道在雍正潜邸替他谋划了这么多年,雍正居然没有想过给他安排什么,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旦雍正即位成功他就会立即杀掉邬思道,所以之前才没有想到要为他安排名分。只是雍正没有想到邬思道会使用这种 *** 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的同时还威胁到了他,于是才有了要给他安排名分的说法。

二、邬思道的逃脱之术

雍正说了会给邬思道慢慢安排名分,那么就说明了他暂时不会轻举妄动,邬先生今晚应该是死不了了。这个时候邬思道你想要什么就提出来吧,我尽量满足你。

当然邬思道心里很清楚,他无论想要什么结果都不会好。理由如下:

邬思道算命帝王师邬思道是因为何事被雍正发掘的

1、如果邬思道想要一个大官,那么自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而且邬思道是戴罪之身很难服众。

2、做个小官,雍正怕他心里不满意,一旦不满意很可能就会在暗地里偷偷的想办法整雍正,所以早晚会被除掉。

3、做官的话依然是属于雍正的权力范围内,今晚雍正就动了对邬思道的杀心,只是没杀成还被他威胁了,如果邬思道还去做官的话,等雍正大位稳固之后肯定会找个借口除掉他,邬思道想要做官简直是自找死路。

4、不做官退隐的话,那么会死的更惨。因为当时虽然雍正在斗争中赢了,但是敌人依然很多八爷党的势力更是无比的强大。邬思道是暗中替雍正谋划的人,一旦邬思道退隐后被八爷党的人找到并且帮助了对方,那么对雍正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旦邬思道想要退隐,雍正肯定会想办法除掉他斩草除根。

既然做官和退隐都不行,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当然有,那就是邬思道提出的半隐,邬思道自己给自己说了一个三不可用,明确的表明了自己是不会去做官的。并且又以自己和雍正相遇几十年的感情来融化雍正那颗心,这个时候雍正是多多少少有些被说动了。因为:

1、雍正才刚刚登基,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现在还在这里跟邬思道博弈,那么其他事情就很难抽出时间去办理,所以如果有解决方案雍正多多少少会考虑。

2、邬思道在自己潜邸布下了这么多兵马,自己又不清楚里面的情况,这里会不会安全很难说,一旦不接受这个提议很可能邬思道会为了自保而杀掉雍正逃跑,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3、几十年的感情就算是雍正也多多少少有些感动,如果有好的解决方案他心里也不愿意杀掉邬思道。

4、半隐的这个方案很合适,一方面邬思道不做官很难上的了台面,因此别人不清楚雍正私底下干过什么事情;一方面,在自己的监视之下也不用担心邬思道跑到地方阵营里面做谋划;还有就是,现在刚登基依然有很多事情需要邬思道替他出计谋,这样邬思道也可以继续为自己效力。

这个时候雍正就被邬思道说动了,于是同意了他的提议。

三、十七阿哥的到访

十七阿哥这个人物其实电视剧里面之前一直没有出现过,没有提到是雍正派系的。很显然雍正除了邬思道、李卫、年羹尧、十三爷这些常见的帮手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马。而且他们之间相互是不联络的,之间没有感情一旦雍正有需要就可以让自己手下的人马除掉另一部分人。当晚十七阿哥来雍正潜邸,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杀掉邬思道和除掉府里帮雍正秘密做事情的人。

雍正刚答案邬思道放他一条生路,十七阿哥就要过来杀他了,这个时候连邬思道也慌了。所以才有了邬思道自作主张替雍正传说挡住了十七阿哥这个举动。要知道就在之前的剧情里面,邬思道从来没有直接传令的举动的,因为邬思道仅仅只是谋士他就是个出主意的,雍正才是老大有什么主意需要他确定后才可以,更重要的是雍正现在已经是皇上了,更不可能让别人替他发号施令。但是这个时候邬思道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直接挡住来使,并且以三条理由拒绝了十七阿哥的求见。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皇上无私事。这个其实是说给雍正听的,你现在成为了皇上了,你做的一切都会在天下人的眼皮底下,如果你今晚杀了我肯定会被传到其他人耳中,对你没有好处。

邬思道正是通过自己的谋划成功的在雍正手中死里逃生,他的半隐方案有下面这些好处:

1、雍正如果杀掉邬思道,那么其他跟随者也会害怕,特别是年羹尧、李卫、十三爷这些人,那么以后他们谁还敢认真的帮你做事。

2、自己在雍正的监视下也不可能做出对雍正不好的事情,这样保证了邬思道就算不死也不会背叛雍正。

3、邬思道的能力可以继续为雍正使用,我们可以看到后面邬思道又出面帮助了田文镜解决了山西的库银案同时还帮年羹尧找到了叛军的位置。

4、邬思道不做官说明他真的是一心想要帮助雍正,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来的,这样也让雍正心软没有痛下杀手。

雍正王朝老十三临死前为什么说当年的算命先生没说错?

《雍正王朝》电视剧里不记得有这样的话。似乎二月河《雍正皇帝》里有过。仿佛是邬思道在雍亲王藩邸时,因为辅助雍亲王胤禛夺嫡,所以在胤禛失去信心的时候用天命之说鼓励他。

邬思道的意思是天不予强取是不对的,天予弗取也要反受其咎。如果天命在你,你反不敢领受要遭天遣。胤禛倒是被鼓舞起来了,但同时参予密闻的胤禛患难兄弟胤祥也兴趣盎然,于是就随口问邬思道自己的命运。

小说里的邬思道是个神人,他看出来胤祥命运坎坷,但为了不让胤禛泄气就没明说。胤祥又问自己的寿命。邬思道看出来他不是长命的人,但当时说他能活到九十二岁。邬思想深知这个时候不能说泄气的话。胤祥志不在夺嫡,所以觉得自己如果能长寿,做个富家翁也不错。

小说写到胤祥临终的时候,雍正去看他,为了安慰他而旧话重提,说邬先生说胤祥能活动九十二岁,他料事如神不会错。胤祥却已经领悟于胸,告诉雍正邬先生是连昼带夜计算寿数的。也就是说把一昼夜拆成一天加一夜算成两天,所以胤祥的寿数在邬思道当年说起来加了一倍。

历史上的胤祥其实只活了四十四岁,他是雍正继位之后最得力的臂膀。胤祥不只辅助雍正的新政,关键是以特殊的身份在雍正面对种种复杂的朝堂关系、宫廷关系中都起到了中间调济者的作用。对于胤祥,雍正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田文镜知道邬思道真实身份了吗?

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在雍正当上了皇帝后,到李卫的江苏,后来由于田文镜为了破案,每年八千两银子到了田文镜的府邸,在田文镜当河南巡抚时,邬思道帮助了河南向西北年羹尧运送粮草,在河南治理河水时,邬思道知道雍正皇帝要来,为了不与雍正皇帝见面,邬思道想出了办法离开了田文镜,后来雍正皇帝要见邬思道,田文镜应该知道了田文镜的背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