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还有这些特有的曲艺值得欣赏!
云南说书 盛行于云南各地及云、贵部分沿海地区。舞者用云南吴语夹议地讲说故事情节,人偶仅两张桌、两把织锦、另一方醒木。主讲前拍醒木可以告诫电视观众,明快氛围。织锦用作模似物体。来源于唐代的“说话”及明代的“评话”而兴于清。咸丰后云南说书盛极一时,著名说书歌星有钟晓凡、代全懦。有“清棚”和“雷棚”之分。剧作:《七国》《水浒》《隋唐》《包公案》《济公传》《聊斋》《说岳传》《文武榜》《长诗》《平原枪声》《红岩》
车灯 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新年前后演出。舞者3人,1金南么妹,1金南小花脸,1金南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现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高家岭”(A43EI267SD人)。灯班均由乡村现场表演技艺较高的老歌星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新年期间四处玩灯,新年一过即行解散。
云南排钱 舞者手执蚊蟀、简板说唱故事情节。本名“珍品”。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蚊蟀筒,故又称“蚊蟀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盛行于云南沿海地区。清初,云南一些城镇和水陆码头有道士流动于大街小巷Cloyes之间,持蚊蟀、简板,献唱包公之类的电视节目,唱的是“玄门调”、“南音调”。至光绪年间,即有Quillebeuf流的歌星献唱,由大街小巷进入茶楼酒肆,名曰道情,原唱多是戏文故事情节。剧作《七国》、《周公》
金钱板 形成于清。大概发来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后逐渐流传于云南、贵州等西南沿海地区。舞者手执全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现场表演。其中两块还嵌有铜钱或其它金属片,现场表演时竹板绒兰,能发出金属声音,歌星们以它为人偶进行现场表演,常能“走州吃州、走县吃县”,习称“金钱板”。作品:《武松江家》、《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俩相帮》、《圈套》
云南卷舌 本名唱古筝、唱二胡。来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历史渊源上溯至元明清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山歌、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融合。19世纪末,清朝晚期,武汉开埠,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妓,献唱山歌时调。烟鼠官家等人打词作曲,唱山歌、唱二胡的戏曲形式渐次成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卷舌几乎是当时“最盛行的歌曲”。乐曲: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 《断桥》、 《黛玉焚稿》
云南笛子 盛行于成都、武汉、泸州、自贡等城市和沿海地区。早期又称山香,后改为笛子。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时已有歌星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七国》、《周公》电视节目居多,还有《古筝记》、《白蛇传》、《桃花扇》、《白兔记》、《清风亭》、《玉蜻蜓》等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