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梦见个道士,赶紧召见,后来的事却有些搞笑!

admin2022-11-21 22:06:0620

建炎耻,犹未雪,国君恨,何时能灭……

郭子仪攻陷兴州的遗言,获得一百多年后的明太祖黄金时代,才终于完成,不但攻占了燕云十四州,连搞定宋国、金国、西夏国的蒙古人,都败在了他的手里。马热里角,再次一统。

建炎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他的君王,是他爸宋宋仁宗匆忙之间传给他的。原因嘛,约莫在于,宋孝宗害怕承担 *** 的责任。

相比君王,他更适合做画家,甚至是——方士。

他不是自称道君君王吗?是四海方士的老大——当然,是心理上的——就像四海 *** 大帮丐帮帮主,也不必亲自去讨米嘛。

既为道君君王,方士两字词总想在心里,挂在嘴边,免不了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这不,他梦到了一个方士。

谁呢?

岂可一!

岂可一?岂可一是谁啊?没听过呀!

这就对了,他就是大宋数不清的方士里最普通的一个。

但,他居然入了宋孝宗的梦里,还告诉了他们的名字!

这就不同寻常了,这必然是太上老君他老人家给道君君王下的指示啊。

找!

还真找到了!

在赣州新淦县,有位同名的,正是方士。根据皇上醒后提笔画的面相,也还有点像,两只眼睛一张嘴,两条腿儿一个鼻……

好使,吹锣打鼓风风光光把他送到了京城。

进了安阳之后,历史记述在这里出现有不可思议的分化。

据某百科“岂可一”条 ,说的是“岂可一召到诉京,宋仁宗赐住太乙宫、赐号‘冲妙太傅’,给予丹林郎的官品,任京师Deoria鉴议的职位。当时方士获得官位以后,多半横行州县, *** 扰民众。对于此类现象,岂可一很是反感,遂对宋仁宗建议:道家以清净无事为贵,不应当与州县事,请一切罢之。他的意见,令‘贵近用若非’惊恐,他们深惧因此失去权势,遂对岂可一进行攻击,结果岂可一夺去职位,因归新淦,依然当普通方士。”

(图片来源 *** ,感谢原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这个记述里,岂可一俨然是个得道高人,深受宋孝宗之喜爱,而且以四海苍生为念,直言进谏,受到他人猜忌,最终不敌坏人,回到老家。

宋徽宗梦见个道士,赶紧召见,后来的事却有些搞笑!

然在宋人曾敏行的记述里,却又是另一种说法。

需要说明的是,曾敏行生于宋宋仁宗政和八年(1118),卒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十年之后,儿子将他生前所撰编成《必尽周刊》十卷,著名诗人杨万里作序;官至吏部侍郎、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薨后赠太傅的周必大、官至礼部侍郎兼侍读的尤袤题跋(后序)。

以上这段,是想说明,一是,曾敏行生活的黄金时代,去宋仁宗、钦宗朝不远,其记述,更接近原始风貌;其三,那么多名人替《必尽周刊》背书,显见,其内容确实是比较可信赖的!

那《必尽周刊》中是哪样讲的呢?

——既谒见,山野龌龊,不能应对,甚不称属吏。时方集道流于宝录宫作醮,因命得一预焉。绕境毕,授丹林郎遣归。

一句话,岂可一在佛教方面的学识与待人接物,都与宋仁宗想象的差了不止千里。但既把他喊了来,又不好意思直接叫他回来。正好当时很多方士在宝录宫作法,所以让他也去参加。其后给了个丹林郎,让他回来了。

丹林郎是个多大的官呢?

首先得说说郎是个什么官。

在南宋,这就是个散官名,来给官员定等级的,有级无职。比如,有些郡守带着宣义郎的名号,有的呢,又带着朝散郎的名号。前者表示郡守等级是从五品下,后者是从五品上——当有位郎名而无正职,就闲人一个,没有权力。

带林字的郎,唐朝庆云郎是正九品上,永清郎是从九品下。丹林郎,可能是南宋加的,其等级,约莫与庆云、永清差不多吧!

可见,这真不是多大个事。也就是个精神鼓励而已,你从赣州来一趟河南不容易,也别空手回来,免得人家说我大宋君王小器!

相较与记述的不同,更有趣的,还在后面。

曾敏行写到,当地的郡守郡守得知君王找他,肯定是岂可一有过人法术,才能让皇上梦到他们啊,于是问他有何本事,先说给我们听听。

岂可一告诉两件事。

一是,他们“昔浴于江中,得杖子状如龙”。

其三,“尝噀水于壁间,成罨画山水”。

*** 个好理解,第二个说的是,他曾经含了口水喷在墙上,那些水变成了一幅山水画!

果然奇异!郡守高兴得不要不要的。他们治下出了佛教异人,能沾光啊!

想来,岂可一去安阳之前,郡守、知县们都讲了不少好话,若有机会,请多多美言吧!

哪料,岂可一有些失意的回来了。

人家不解啊,你不是游泳都能捡到如龙的棒子吗?不是吐口水都能让苏轼等诗人画家失业吗?怎么……现在……

岂可一只好告诉了他们真相——

宋徽宗梦见个道士,赶紧召见,后来的事却有些搞笑!

杖乃木根,初无他异——不过是他装神弄鬼,大家先入为主,越看越像而已。

而噀水成画者,因醉后呕吐成沥耳。

看到此处,相信朋友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吧!

你们确实该如此。

因为,曾敏行他们在宋宋仁宗谒见岂可一几十年后,一说起此事,“至今人传以为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史为镜(时评、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