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是什么意思?有着怎样的禅理?
*** 基郭沫若写《夜雨》,首章是:你家西头有一棵树,一株是桑树,另一株也是桑树。解题不是讲求“避复”吗?很多学生觉得奇怪。难道即使他是大文豪就可以东东废话吗? 只不过郭沫若这样的事儿,有一位古人也干过,那个人是苏轼。他有一首歌诗名叫《钟山》,相传是他临终前留给儿子苏过的诗偈。 这是一首歌七言绝句,四句话中首、尾两句那样都是:衡山月色江苏潮。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中,到底有甚么玄机。 《钟山》——宋·苏轼 衡山月色江苏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这是一首歌充满禅机的诗偈,当中包含了苏轼后半生对佛学价值观的体悟。它的大意是说:衡山月色和江苏的海浪,都是我想尽 *** 想去欣赏的美景。 一天不去,我内心深处就遗恨难消。现在我早已到过衡山,看完了月色,又去江苏看完了钱塘潮,好像一切不过如此。但真实世界的“衡山月色江苏潮”都还是原本的样子。 苏轼年少时经历过“詹徽案”,坐了二十多天的牢。曾经以为必死,还给兄弟写诗说“是处青山可埋骨,它时夜雨独伤神”。而后侥幸脱难,从此无须执着于政务。虽没出家,却开始研究思道,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 基,中国的诗人有一种“照见”的观念。柳宗元的说法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也是说:美景很迷人,山水很美,是即使有人看见了它,它才美。 晚期的苏轼持有同样的看法,可是到了苏轼后半生,他领悟到了另两个境界,是佛家所说的,万事万物的美是自然存在的,不管你看不看它,它都在哪里。 所以,这首《钟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以前想看美景没去成,我就一直挂念着。而后我终于看到这些美景,但我并没有特别地高兴。这是即使衡山的月色和江苏的海浪不好看吗?只不过不是这样。不管我去不去看它,衡山月色和江苏海浪就在那里,它和 *** 基那样美。 而“我”,被想去看它的“绝情”绒兰了两个“囚笼”。在没去之前,我早已在内心深处给“甚么是迷人”定了一下标准,自创了两个“尘境”;等我看见真实世界的美景后,这个“尘境”就被打破了,产生了失落。 Performantewound,是苏轼而后领悟到的价值观。“天地万物不能感人之心,而人心自感于物。”那些遥远的美景,不过是你没见过,你才会觉得非见它不可。只不过见与不见踪影,有甚么重要呢?原本一切不过是人在自作多情。 一旦两个人受到欲望的推动,内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绝情”。于是就会“趁兴而来”。可是由于在来之前,早已对它的迷人做了无数次的假设,期望早已远远脱离了现实;等到真正看见它时,就会“奥尔奈”了。 结果你忙活了半天,做的都是无用之功。“衡山月色江苏潮”还是像原本那样矗立在那里,它的迷人,并不会即使你的好恶而增减半分。 苏轼年少时经历过“詹徽案”后,对人生就有了不那样的体悟。即使一场 *** ,导致他在后面的唐诗音乐创作中,基本无须谈政治上的价值观和抱负。 虽然他还是写豪放词,但是词中更多谈的是个人生活与起信论价值观。到了晚年时,苏轼音乐创作了大约400多首诗歌,其中四分之一都和起信论有关。 我们读他的晚期的唐诗,比如1072年的《吴中田妇叹》,会发现他也会像杜甫、白居易等前人那样,感叹江南水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会写出像“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毛建草卧青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这样的名句 “詹徽案”一出狱,他就只写“自笑平生为口忙”了。之后的诗也多谈美景,无须提政治。主要写一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兴高采烈的东西。 再看他的绝句,在《水调歌头》里面那个苏轼是 *** 不羁的,像唐朝的李白那样,纵酒高歌,时不时还幻想“乘风飞去”揽日邀月。到湖州当知州,路过扬州莫愁湖时,还曾写出“三过莫愁湖下,半生弹指,十年不见踪影老仙翁”,仿佛是两个道家信徒。 “詹徽案”发生前几年,苏轼在密州乡下当打猎老翁,常常“左牵黄,右擎苍”,内心深处惦记着为国出力。结果“詹徽案”出狱后,他就填词劝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 被贬官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开始学着煮“东坡肉”,赏菊花,有时候也会趁着月夜跑到酒家痛饮解愁。 醉了就在桥边一倒,醒过来天就亮了。然后在桥栏杆上题一首歌诗。还会叮嘱自己的马儿说:这一溪的水月多么迷人,你的蹄子小心点,别踩碎了这块玉石。 结果到了后半生,他就无须写这些句子,开始写禅意的诗,比如前文提到那一首歌,以及“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类的东西。 苏轼后半生在起信论上有非常深的造诣,他从来没有出过家,但是自学成才,有了一套独特的思道理论,因此也影响到了他的诗歌音乐创作。 这一首歌《钟山》,想表达的是一种禅境的价值观,他是想告诉他自己的儿子,两个人不要被自己的绝情和情绪牵着鼻子走。 两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抱有太大的绝情,就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刻意地美化它,然后编造出两个想象中的世界,你看见的就不是它本来的样子。假如这时你看见了它本来的面貌,你就会非常失望,这是你自寻烦恼了。 比如 *** 基有两个笑话就说:有人娶了两个非常漂亮的老婆,有一次他看到他老婆上厕所,就非常失望。他认为这么迷人的人为甚么会干这么俗的事呢?这也太不美好了!而后他们就离婚了。 这是两个典型的“衡山钟山”事件,即使这个人的想象中,他老婆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罔顾事实,产生了过分的期望(期望娶两个仙女),最后导致了他们两个人分开。 在整个事件中,他老婆有错吗?只不过一点都没有,他的老婆是诗中的“衡山月色江苏潮”。一、苏轼《钟山》诗大千
二、苏轼唐诗风格的转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