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风月(终)
我有光芒,此生不灭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大雨将至音乐:徐佳莹 - 女医·明妃传 电视剧原声带
隐风月(终)
18
夏冬往复,春秋代序,无数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来来又去去,岁月最公平之处,就在于它从不肯对任何一个人网开一面,所谓至真,至纯,至善,除了岁月本身外,无一人一物可得。这也是岁月最残忍之处。
如何不辜负风月的公平与残忍,在李季兰来看,那就是力争保证生活欢快有趣,尽力将岁月变成风月。
在年纪渐长的同时,李季兰又额外得到了成熟的韵味,因为她不曾嫁作 *** ,不曾身为人母;因为她常年周旋于名流场合,因此这份成熟的韵味之中始终保留着少女般的真纯,同时又多了一份少年般的洒脱。
她与很多名士都是朋友——刘长卿,房明府,韩揆之、崔涣等人,这些人与季兰常来常往,席间或吟诗或戏谑,如此女子诚属难得,众人心中皆对她十分认可,甚至将之引为知己。
也许在季兰的这些所谓“知己”中,确实有心怀邪意者,季兰统统以无招胜有招的方式轻轻推却,她不再是那个年少怀春的少女,希望自己这样一颗春情萌动的心有所寄托。
她自由社交,自由谈笑,自由创作。她与他们,更多的,是友情,混淆了性别又性别分明的友情,也正因为此,她与那些知己们的感情,才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她写诗赠与自乌程前往芸阁赴任的七兄,诗中说: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知?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她在崔涣仕途不顺时赠诗与他,劝他即便做官,也不要留恋浮名,百年皆虚幻,更何况名利这些身外之物:
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
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童颜学未成。
无过天竺国,依止古先生。
李季兰的名气越来越大,765年春的某日午后,一个中年人叩响了玉真观的大门。
来者是一代茶圣陆羽。
陆羽是湖北天门人,因为爱茶如命而四处访茶,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各地。760年他隐居于浙江湖州,恰巧当时僧人皎然住在杼山妙喜寺,二人甚是投契,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
二人同好茶,平日里常来常往,无所不谈,在皎然那里,陆羽 *** 次听到了李季兰的名字。
这位不落入俗流的女子令陆羽产生了兴趣,当谈及季兰与皎然初识时的诗来诗往,二人皆哈哈大笑,也许在常人眼中,这是一件十分尴尬且难以说出口的事,但无论季兰还是皎然,每每提及皆坦荡无谓,已然成为朋友之间的雅谑。
同时期,陆羽还与刘长卿成为了朋友,刘长卿更是对李季兰赞誉有嘉,甚至称李季兰为“女中诗豪”,因此陆羽决定亲自来玉真观拜访,一睹女中诗豪之芳容。
听了陆羽来见自己的缘由后,季兰不由得笑了起来。
刘长卿称她为“女中诗豪”,是有着戏谑的来由的。
在一次与众风流论文人的聚会上,大家高谈阔论,甚是豪放无拘。季兰与刘长卿很是熟络,因此季兰随口逗趣道:“山气日夕佳。”
众人闻之皆哈哈大笑。
因为刘长卿有疝气,季兰以“山气”诮之,意思是在问你的疝气如何了?
刘长卿也机灵,马上对道:“众鸟欣有托。”意思是在回答季兰:还好还好,布袋托着呢,托得住,托得住。
此二人谑侃之诗惹得举座大笑,称赞两句诗妙极。
季兰问陆羽:“先生可知这‘女中诗豪’的来历?”
陆羽突然脸有些红了,说道:“知,知道。”
季兰笑了起来,说:“那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难为先生愿意对一位口出恶谑的女冠相访,实在令季兰深觉蓬荜生辉。”
陆羽是一个内向之人。相貌丑拙,且有口吃之疾,但那个下午,他与季兰相谈甚欢,并且他惊喜地发现,这位豪爽的女冠竟对茶艺也颇有研究,更是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茶,不是饮,不是喝,而应该是品。什么地方的茶叶有什么样的茶性,什么地方的水有什么样的特质,都颇有说道在里面,因此若非心性沉静且心思细腻之人,是无法专心与茶艺的。
不久后,陆羽便隐居于湖州苕溪草堂,虽然湖州与剡中有一定的距离,但季兰也常借云游之由到湖州陆羽处做客,二人也常与江浙一带有名的文人雅士品茗吟诗。
陆羽与阎伯均和朱放不同,这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他与季兰不是情侣关系,更在于他与季兰之间的惺惺相惜,而使他们惺惺相惜的原因,是因为二人的身世。
19
陆羽是一个弃儿。
那年深秋某日清晨,天门龙盖寺住持积禅在湖边散步,忽然听到湖畔有大雁鸣叫之声,他看到一群大雁聚集在一起,便走过去看个究竟。
走近一看,发现有三只大雁用羽翼护着一个两三岁大的幼儿,积公心生怜悯,于是将幼儿抱回寺庙之中抚养。
积公以《易》占卜,为幼儿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积公为其取名为“陆羽”,字为“鸿渐”。于是从此以后,龙盖寺便多了一个名叫陆羽的男孩。
寺庙中的日子清贫辛苦,陆羽懂事后便开始放牛,为积公煮茶,做寺中杂役,但他一直不愿皈依佛门,于是在十一岁时逃出龙盖寺,开始学习演戏。
陆羽学习能力强,且诙谐善变,扮演的“假官”角色很受欢迎,因为从小识字,陆羽还能自己编写剧本,小小年纪便显现了不俗才华。
后来当地县令为了给太守李齐物洗尘,要求陆羽所在戏班前去演出,太守看了陆羽的“参军戏”后很是赏识,亲自召见陆羽,赠送他一些诗书,并介绍陆羽去天门西北火门山邹夫子处就学。
在太守李齐物的推荐下,陆羽投入邹夫子门下,学习之余也负责为邹夫子煮茗烹茶。
此后,陆羽又周转多地,并整理出游所得,开始酝酿写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陆羽的身世令季兰悯然,想到自己从 *** 被父亲送至道观,不免心有哀叹。
佛法中说人身难得,如同盲龟浮木,此生终得人身,却在生命之初便另投他处,寄人篱下,甚至连母亲怀抱的温暖都不曾记得。此后人生种种,皆与父母无关,是悲是喜,唯独自承担。
“先生自 *** 流离失所,难矣,苦矣。”季兰感叹道。
“季兰真人虽然居于玉真观,生活安稳,可,可一颗心却是,却是流离失所。”陆羽说道。
季兰多年过着风流不羁的生活的缘由,一眼被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看透了。
“世间诸人皆苦,”季兰说,“或身或心,无一幸免。”
陆羽心中同样慨叹,且对季兰充满了钦佩。她的故事,他多多少少都听说过,一个貌佳且极具才情的女人,一生都被道观囿困,若再压抑精神与个性,怕是早早衰败了。她谈过两段不咸不淡的恋情,恋情结束之后从无憎怨,留下的都是美好与温暖;她与众文人才子相交甚欢,互为朋友知己,坦荡不羁,如此,她才没有如其他女冠一样枯萎在各个清寂寒寥的道观之中,而成为了现在的李季兰。
眼前的女人,已近不惑之年,面容之上已经看不到青春的华彩,但她的双眼依然清澈明亮,仿佛从未受过岁月风霜的侵染,又或是,从来不肯向无情的时光屈服。
年岁叠加,而心,依然是那颗七窍玲珑心。
陆羽心中倾慕,季兰亦因二人身世相似而觉得陆羽不同于他人。
只是无关情爱罢了。挚友,红颜,彼此体恤,互相温暖,也算得上是人间难求难得之人了。
这份情谊,季兰与陆羽都心知肚明。
季兰长陆羽八岁,陆羽对她既有对姐姐般的依恋,也有对妹妹般的关心。
季兰也了解陆羽。这个男人骨子里是自卑的。虽然他二人身世相似,但毕竟季兰十岁之前还是生长于儒家的娇女,而陆羽是湖边弃儿,从小寄人篱下,安史之乱时沦为难民,才有机会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各地,加之陆羽相貌丑拙,且有口吃之疾,如此种种,皆为劣势。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季兰笃信陆羽会成就一番他人所不及之大事,毕竟沉心静气只去做一件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更何况陆羽才华不输其他雅士,且精行俭德,不慕浮名权贵,不重财富名利,只嗜茶研茶,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说的可不就是陆羽?
20
某年皎然来到湖州,几次去苕溪草堂找陆羽,却次次不遇。皎然心中纳闷,于是写了一首《寻陆羽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直到皎然去了玉真观,才知道陆羽出门去探访季兰了。皎然与季兰已是老友,陆羽与皎然更是忘年交,于是三人常常论诗品茗,生活别有一番逍遥之意。
之后,季兰的诗名越来越大,越传越广,也常会到广陵参加诗文之会。
广陵即是现在的扬州,在当时是文人荟萃之繁华之地,季兰每每即席赋诗,谈笑风生,诗情荡漾,竟被一时传为美谈。
在广陵之时,李季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此诗一出,满堂喝彩。
众人皆知,此诗若是男人所作,那大抵是无情薄幸之人,但出自于女人之口,则透着三分惕然,五分清冷,和十分通透。
内中原因,也许只有季兰自知。若非历过情劫,哪知情爱易逝。
782年,远在长安的唐朝皇帝唐德宗听闻季兰之诗名,下令召她进宫相见。
那年,季兰已经五十二岁。
进宫之前,季兰生了一场大病。
人在病中,心境极易低落。念及自己自幼入观,多少风华皆随风而逝,如今已经人老面黄,却被皇帝召见,心中不禁悲欣交集。
得知季兰生病后,陆羽特意赶来相伴照护。
陆羽日日为其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
在季兰所交往的男人中,陆羽说的话大概是最少的,但给予季兰的关心爱护却是最多的。在陆羽的精心照顾之下,季兰的身体渐愈,于是陆羽又日日为季兰烹雪煮茶,二人亦常相对清谈,品茗下棋。
那大概是季兰一生最为安静的时光,这份安然,来自于陆羽的不离不弃。
无奈安然之日并不可能长久,很快,季兰就要 *** 进宫,远上长安了。
临别之时,季兰赋诗《湖上卧病喜陆羽至》来答谢陆羽: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此后,二人便分别,余生再未相见。
21
季兰出发前一天,观中的小女孩儿玉眉问她:“季兰姑姑,你去了长安之后,还会回来吗?”
季兰轻轻拂了拂玉眉额上的碎发,说:“这个只能由皇帝说了算。”
“白澈说长安城不好,姑姑去了就回不来了。”
“白澈是谁?”季兰问。
“就是那个住在山里的小男孩啊。”玉眉说,“他跟着奶奶生活。”
玉眉同陆羽一样,也是个弃婴,后被观主收留,养在玉真观内。因少人管束,玉眉从小到大都是处于散养状态,每日里于山间追兔撵鹿,也许,白澈就是她认识的一个小玩伴吧。
长安城流光溢彩,繁华绚烂,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想看看长安城是什么样,看看皇宫是什么样,但是在孩子眼中,却不如四明山山水辽阔,逍然自在,果然,孩童之心真纯澈透,全然没有成人对繁华的羡慕与贪恋。
只是去了长安,是否还能回到四明山,是否还能回到玉真观,季兰自己也不知道。
“玉眉,”季兰说道,“如果你想姑姑了,长大后去长安看姑姑好不好。”
玉眉点了点头,说:“好。”
离开剡中之时,季兰留下了离别诗《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季兰到了长安皇宫后,因其才情被唐德宗盛赞,虽然已经年逾五十,却依然被唐德宗称为“俊妪”。
从此以后,季兰定居长安。
22
仅过了一年。
75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史称泾原兵变。
在这次兵变中,唐德宗仓皇逃至陕西乾县,朱泚被哗变的士兵拥立为帝,朱泚入宫后便尽杀唐宗室所留之人,共七十七人。
大唐盛世引得多少人艳羡与觊觎,对于这些来说,得到了天下,就可以得到大唐所有的繁盛与风流,安禄山是一个,朱泚也是一个。
朱泚当了皇帝后, *** 件事就是找长安内知名文人称颂自己与新朝,而被困在长安的李季兰,便成为了其中一个。
朱泚以厚禄相诱,以威势相迫,“请”被他召进宫中的文人作诗。
*** 个是严巨川,这个男人并未被朱泚的 *** 所吓倒,当即作诗:
烟尘忽起犯中原,自古临危贵道存。
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
落日胡笳吟上苑,通宵虏将醉西园。
传烽万里无师至,累代何人受汉恩。
朱泚闻之大怒,即刻命人将严巨川投入大牢。
轮到了李季兰。
季兰心中既怕又难。
一介女流, *** 在以男人为首的政事之中站队,她该站谁?
她心系大唐,不想上诗,可此时掌握她生死之权的是朱泚;她为朱泚上诗,又是与贼廷谐连失德之行。
在这两者之间,季兰选择了上诗。
季兰的这首诗并无新意,套用了歌功颂德的习惯格式,无非是歌颂新朝,说天下归心,祥瑞频现,天地含育,生民逍遥。
朱泚甚是满意,放季兰出宫。
季兰却觉得心中有什么东西塌了。
从小到大,这个女人都是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顾世俗,自由自在,老了老了,却在长安城里被两个皇帝先后召入宫中赋诗,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不到两年,竟然前狼后虎,进退都是错。
那天夜里,季兰痛哭着写了一首诗,《陷贼后寄故夫》:
日日青山上,何曾见故夫。
古诗浑漫语,教妾采蘼芜。
鼙鼓喧城下,旌旗拂座隅。
仓皇未得死,不是惜微躯。
“日日青山上,何曾见故夫”,在李季兰心中,究竟谁是“故夫”?
阎伯均?朱放?
都不是。是大唐,是她心中牵系却因身处伪朝而仍然不敢明言的大唐。
可笑的是,朱泚的皇帝做了不到一个月,长安便被大唐名将李晟收复,朱泚西逃,后在逃难途中被部下所杀。
天下重归大唐,但季兰却因此丧命。
唐德宗得知李季兰曾为朱泚上诗,非常愤怒,他质问道:“叛贼称皇,你却为之赋诗称颂,死不足辞。”
季兰惊慌,跪地而拜,说道:“皇上,时势所迫,为了苟且生存,季兰不得不赋诗。”
德宗又怒斥道:“同样是时势近迫,为何严巨川敢作诗相怼,而偏偏你不敢?”
“皇上,”季兰边求边从怀中掏出一张纸跪爬至德宗面前,“小道也曾赋诗《陷贼后寄故夫》,其寓意与严巨川诗‘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是一样的啊!”
德宗不看则已,一看更加怒火中烧:“国家陷入叛贼之手,你却依然于诗中念情唤夫,好一个风情的老妪,来人,将李季兰投入大牢!”
在当权者看来,黑便是黑,白便是白,容不得一点犹疑与暧昧,这便是立场,任你再借喻,任你再含蓄,都掩盖不了你为叛贼朱泚歌功颂德之罪。
牢中的李季兰骤然苍老。无论如何,她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以这样的方式收梢。
如果六岁时自己没有为蔷薇赋诗呢?如果父亲足够宽容,没有将自己送至玉真观呢?如果自己无容貌无才情呢?如果自己甘心于平淡的修道生活,而不是常与名人雅士谈诗论文呢?
哪怕其中一个“如果”成立,自己也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吧?
可是人世间又哪来如果?
入道观因为诗,生命的绽放因为诗,性命的终结也是因为诗。
几日后,唐德宗下令将李季兰鞭笞处死。
784年,一代风流女冠李季兰死于乱棍之下,时年五十四岁。
尾 声
远在湖州的陆羽听闻李季兰的死讯后极为哀恸,写诗《会稽东小山》,借怀古凭吊之名寄托难言之情: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
陆羽之诗,现世仅存两首,这首凭吊李季兰的诗,就是其中一首。
李季兰死后第二年,陆羽离开了居住良久的湖州,移居江西上饶;799年,陆羽怀念湖州,于是回到湖州安度晚年,直至804年辞世。陆羽终生未娶。
736年,浙江明州李府举办宴会,李老爷命稚女李季兰赋诗一首,面前眼前开得一死方休的蔷薇,季兰说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其父当即心下一沉,事后与季兰母说:“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
多年以后,季兰之父此语,究竟是谶语还是诅咒,终不得而知。
· end ·李季兰,一代风情道姑,容貌婉秀,才情荡漾,心思简明,坦荡率真,爱过,分别过,心中从无怨恨。
幼时入道观,终生不得嫁。只能将一腔柔情寄于诗句。她活出了那个时代多少女子想都不敢想的模样,她生之绚烂,死之惨烈;她谑浪仙凡,身不由己。
奈何无拘不羁一生,终是清雨飘零,终不得善终。
隐情爱于玉真观,寄风流于黄冠与道袍之中。
是为隐风月。
早上好,各位。
欢迎阅读苏小旗其他文章
好物推荐
插足安吉丽娜婚姻?33岁成为法国 *** 人,这个尤物到底有多美?
感谢经历
,这一路的深意
。姑小
苏旗
| 苏小旗。自媒体人。东北女子客居江南。三观不错。五官更好。善养猫。善 *** 。善买衣服。比年轻时更美丽。精神在云之上。眼睛在泥土之下。心在云与泥土之间。一切皆可用文字表达。愿你好。更愿我自己好。 |
长按二维码关注苏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