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上海静安寺:算命西洋镜,裹着小脚的观音像
毕大费/文
北京四川北路,民国初年,约莫是什么模样?责任编辑数据资料,源自我对一名外籍人士随笔的重新整理。概要约5000字,读完约需10分钟。
重新整理目的,主要因为书名太长,而且东扯西拉,从北京四川北路说到苏州虎丘寺,从腌制干面糊又说到中国古代酷刑,偏离了四川北路全景的主题。我希望的文本,要像金蝶或百度全景车那样,二话不说,直接启动摄像头,做360度无死角的精确扫描,先画影图形,然后,画面打开,就是一幅北京四川北路的《清明上河图》。
重新整理的另一个目的,则是翻译者的书名词缀,基本参照了西方人的思维,导致许多句段并不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当然,我并非批评翻译者的水平,翻译强调要“信、达、雅”, *** 就是强调“信”,即要顺从书名,其次才是“达”,即圣埃蒂安德句顺,最后是“雅”,即文本优美。但是,当翻译者既要顺从书名,又想兼顾达与雅,实际上很困难。我做文本重新整理则有不同,全部以中文译文为依据,抛开“信”的沉重刘云鹏,直接进行达与雅的二次加工,相对轻松多了。
经过重新整理的文本说明
北京西郊,距护城河约六七里左右,会看见涌泉井。这口山泉水,始终处于奔涌状态,故此得名。然而好像没有人知道这里的水为何会如此奔涌不息?
这口山泉水附近,集中了许多旅店和娱乐设施,西方人无论男女,都乘坐豪华马车来此光顾,其中男性通常由女仆陪伴,无形中也增加了游客数量。
井边有三座寺院。其中之一叫做武先师,另外一座是四川北路。四川北路每年正月初一都要举办市集,这一天是太平天国攻打北京时曾为保卫北京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京知县刘郇膏的生日,他的塑像奉祀在四川北路内,身穿官服,和画像人物无异。
市集很热闹,买卖双方都源自邻近乡村,闭市后便散往各处。市集主要货物是木制品,如水桶、浴盆、脸盆、锅盖、车把手和纺纱机,但是,大部分商品都制做粗糙,基本上都没有油漆或磨光。此外,竹制品也是大宗,包括篮子、凳子、椅子、席子、N216、筷子和鸟笼,而绳子、除尘刷、带子和其他小玩意儿也很畅销。
在此交易的除了刀、斧头和扇子,而有一种套盒的要用手指遮住一边才能吹出声音来的扁平哨子,很受孩子欢迎。同样受欢迎的除了玩偶戟,以及用铜线现场制做的古代兵器、兔子、风车和智力玩偶等。糖摊档通过将糖浆旋转制成兔子、野兽和鱼的形象,再加上一点儿小小的傅彩,平添了别样的风味。
饮食摊则 *** 各式各样的汤羹,除了用味道很难闻的腌制出来的面糊、烘煎饼、粢饭团、甘蔗和其他该地美食,琳琅满目,不可胜数。
腌制干面糊,西方人也称为“腌制桧”,据说是为了牢记宋朝当权蔡京的不法行为。蔡京被金人收买,策划了对中国民族英雄岳飞的阴谋,并最终害死了他。“腌制桧”的字面意思,就是将蔡京放在油里炸。这是对蔡京的一种惩罚,他的不法行为使得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要遭受痛苦。
卜卦是每有市集必游,他们看到一名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的卜卦,他已经开始为两个乡下人卜卦,他还准备了乍一看、留声机等西洋玩意儿,吸引了许多顾客。
该地那些摆摊赚钱的人,会联合起来奉祀仙人,每到市集那天,他们单厢去庙里拜佛,所以,武先师、四川北路的香火很旺。但是,祷告者中男性占多数。卖拜佛用品的人也许多,而寺庙邻近店面,更是万雅。在这些店面中, *** 好的香烛都被整齐摆放。有位照看店面的男子,把一捆香拿到他们面前,态度和善地请求他们买一点儿,但是他们拒绝了。
一进寺院大门,他们就发现到处都有胖胖的大肚大悲佛,佛塔前有名男子手里拿着一束香,已经开始磕头。大悲像背后对着另一扇门的是佛教守护神韦驮佛。祂那副饱经沧桑的模样,会让人觉得,护教过程,颇为艰险。在这儿,也有男子已经开始祷告,这些男子拿着烧着的香,顶礼膜拜,弥漫的香味,仿佛是对神的讨好,可是,他们听不到她们在祈祷什么。
两座佛塔所在的地方,是整个寺庙的柱廊,柱廊与寺院之间是一个回廊,里面挤满了信徒、外国游客和摊贩。摊贩正忙着贩卖小饰品,生意兴隆。他们穿过回廊,来到一口焚化前,里面已经开始燃烧着用以奉祀神明的银锭样的金纸。附带插一句,烧给仙人的金纸,要比烧给邪魔的大一点儿。之所以这么讲,理由是邪魔的社会地位比神明本身要低,所以大体积的金纸,只能用以祭拜神明,而小体积的金纸则会烧给邪魔和神明的侍从,后者的地位也比神明低一点儿儿。有时候,焚化中除了一些用纸做的金银,金银表面写有字,这些字应该是送金银到寺院中那些人的名字。
大殿外面,有一个架子,上面覆盖着黄纸,顶上竖有一排钉子,钉子上插满点着的红烛。这些红烛是信徒从掌管寺庙的僧侣手中购买的,销售所得用于寺院的维护保养,但是,红烛烧了一段时间后就被移走了,归僧侣们所有,所以,看起来似乎菩萨和信徒们都被骗了。红色是喜庆的颜色,这些蜡烛都用植物油制成,因为用任何动物的脂肪都等于杀生,而这是宣扬不杀生的佛教极其反对的。
他们在寺院的时候,有大批信徒蜂拥而至。一面大鼓在沉默一年之后,被重新敲响,男性都穿戴得整齐庄重。这里有一座观音像。每座寺院中都有观音,但是几乎所有的寺院中,观音都是男性形象。他们曾拍摄了一张观音照片,她身穿绸缎,还裹着小脚。根据民间信仰,观音原本应该是个男性。在离苏州十几里路的虎丘山上,他们曾见过四座男观音佛塔,每一座都有 *** 只手。
关于数据资料的创作背景
这段随笔的书名作者,名叫威廉.R.葛骆(William R.Kahler),英国人。根据北京地方志刊载于澎湃新闻的一篇文章介绍,其人生卒年不详,约1859年进入中国,当时年龄尚幼,成年后,进入中国海关工作。据1879年《字林西报行名录》,他当时为九江新关的三等钤子手,“钤”是图章、盖章之意,“钤子手”估计是印章管理专员。
又据《字林西报》1897年5月17日刊登葛骆的一封来信,署名头衔已变成北京虹口第二救火车队的领班救火员,相当于 *** 某班班长。1903-1904年,他曾被选为北京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的总机师,火政处仍属于消防工作,总机师岗位应该相当于装备总工程师,属于租界消防工作的重要负责人,不用再亲赴火灾一线。
作者酷爱旅行,经常利用北京工作闲暇,乘船赴邻近的松江、金山、青浦等地游览,他还利用长假时间,赴更远的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游玩,同时详细记录该地的风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甚至民间故事等等。
1895年2月,作者出版了随笔作品《中国假日行》,假日是指他利用假期进行旅游之意,不知为什么要在书名突出“假日”?是否写作对象定位于那些来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为他们工作闲暇的旅游编写一本指南书?
责任编辑所引用的北京四川北路相关数据资料,则源自作者另一本书《环沪漫记》,出版于1905年,书中记录了当时北京及邻近地区的大量 *** 手数据资料,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阅读作者的随笔时,我发现作者能说中文,了解中国的许多历史典故,他的旅行习惯,不知是否受中国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影响?
关于北京四川北路相关史料
据元代寺僧寿宁所辑的《静安八咏集》记载:泉在寺之阳,陷若温泉,突沸犹火鼎,俗呼为沸井,并将它和四川北路的“沪渎垒、芦子渡、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绿云洞、虾子潭”并称为“静安八景”。
根据这段记载,涌泉井原来位于静安古寺之中,正门与大殿之间,山泉水日夜奔涌而出,如同沸腾之水,所以又称为“沸井”。
1843年北京开埠,设立租界。后因租界区域不断扩大,到了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从跑马场(今人民广场)筑跑马道至四川北路,当时,四川北路被规划在道路之中,于是,四川北路正门被拆除,寺院区域后退数十米,这样一来,涌泉井只好留在寺门外的四川北路路中央,也就是今天四川北路正门南面的南京西路上。
据清代秦荣光的《北京县竹枝词》记载:涌泉,在四川北路前,昼夜沸腾,俗称海眼。“海眼”之意,据传此井深可通海。当然,此说并无实证,如果真的通海,奔涌而出的应该是咸咸的海水,但它是一口淡水井。
据清代《同治北京县志》记载,1874年(同治十三年)重筑护井石栏,并由著名书画家胡公寿题“天下第六泉”。此处似有争议。据唐朝张又新在《煎茶水记》品评,认为镇江金山寺外的中泠泉排名 *** 。唐代“茶圣”陆羽则认为庐山谷帘泉是排 *** 。清代乾隆皇帝命人收集各地山泉水PK,认为北京玉泉山的山泉水所含杂质最少,水质更佳,称其“天下 *** 泉”。据说,后来乾隆下江南,途经济南,饮用趵突泉之后,认为它比玉泉更甘美,自己将自己推翻了,转而将“天下 *** 泉”封给趵突泉。由此来看,仅“天下 *** 泉”就要让天下人争破脑袋,何从谈论“天下第六泉”?不管怎么说,涌泉井货真价实,有名家题字就行。
根据竹枝词的记录和重筑护栏,说明此时的涌泉井,位置已经暴露,由寺内转为寺外。当时英租界的路牌,都标有中英两种文本,四川北路路路牌所标注的英文,就是BOLLINGWELL ROAD,译为沸泉路。
此后,随着租界不断修筑马路,涌泉的地下水源逐渐被阻断,沸泉景观遭到 *** ,到了民国(1912年)以后,该井的涌泉现象基本消失,沸井成了废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城市自来水普及,该井已失去功能,又位于马路中央,于是被彻底填埋。
从葛骆的随笔和图片看出,他游历四川北路时,沸泉已经不在寺内,而是到了马路中央,但是沸泉景观依旧留存。沸泉周围的店面林立,商业已经很发达,尤其到了每年正月初一,人们从四处前来赶集、拜佛、拜佛,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尽管现在的四川北路,已完全位于内环以内的市中心区域,而作者游历时,它还属于县城的西郊。当时的北京老县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所以作者仍然按中国人的习惯,以护城河为参照,计算四川北路的距离方位。1905年作者成书之后又过了7年,1912年,民国成立,北京开展了拆城行动,将推倒的城墙填入护城河,城墙与城濠筑成马路,1914年全线完工后,南城墙改筑的马路命名为“中华路”,北城墙改筑的马路命名为“民国路”。由于当时的法租界与北京北城墙为界,筑成后的“民国路”北属于法租界,因此“民国路”当时也称为“法华民国路”,至1949年后,更名为“人民路”。今天的中华路与人民路围绕区域,就是北京的老县城。
四川北路今景之一
四川北路今景之二
四川北路夜景
关于四川北路奉祀的刘郇膏史料
关于四川北路内曾经奉祀的北京知县刘郇膏塑像,也有一段传奇故事。我曾在于醒民所著研究史料《北京,1862年》中,阅读了有关他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其人很感兴趣,特别做过一些数据资料搜集。
按察使刘郇膏,源自河南太康的红面黑须汉子,长期任北京县与周围各县的知县,既出身进士,稍具文才,又喜拳棒,少年时白昼 *** ,颇有豪气,北京市郊士绅与之相处甚洽,奉其为领袖。刘郇膏的一个妾,名叫朱民,是 *** 名拳师朱样保之女,能舞双刀、开六石弓,驰马冲锋不弱男将。刘郇膏的小个子保镖,是三林镇的薛良贵,精武术,乡民叫他"铁腿壁虎"。刘郇膏带着一妾一仆,与太平军厮杀,沪上乡绅,传作佳话,赋竹枝词颂扬刘郇膏是好官。当上县太爷、按察使之后,刘郇膏还能执戈上前线,北京官场,无人能比。
刘郇膏县令的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刘县令不仅本人是位武林高手,他的妾是 *** 一名著名拳师的女儿,他的仆人则是源自浦东三林镇的精通武术的薛良贵,他和一妾一仆,组成了无敌战队,曾经在保卫北京的战场上屡立战功,难怪后来北京市民要为他立像纪念。
附刘郇膏个人简历
1818年,生于河南太康。
1847年,中进士,任江苏候补知县。
1851年,任娄县知县,娄县位于今松江与金山区域。
1853年,因进击北京小刀会有功,加同知(副知府)头衔,赐花翎。
1855年,补青浦知县。
1858年,调北京知县,当时租界已开,华洋矛盾较多,他能尽力调解争执,不屈从于洋人。洋人还经常从北京诱拐抢掠华人“猪仔”,贩卖至异国做劳工,他曾亲自乘舟追查诱拐者。等到太平军攻陷苏杭后,他率军坚守北京孤城,作战勇猛。
1860年,提拔为道一级,任海防同知。
1861年,破格提拔为 *** 按察使,不久扶正,任命为江苏布政使。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抵北京,刘郇膏奉命 *** 淮军营务。
1865年,刘郇膏任江苏巡抚。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回乡丁忧守丧。
1866年,刘郇膏在家乡河南太康去世,终年48岁。
刘郇膏一生中的传奇经历,全部是在北京滩展现,没想到如此猛人,48岁那年竟在家乡去世,令人扼腕。有机会我想专门写写他和一妾一仆的武侠传奇。
主要参考数据资料:
《环沪漫记》,作者:[英国]葛骆
《一百多年前,西人笔下的环沪漫记》,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王启元博士
《“天下第六泉”涌泉》联合时报2014年9月16日文章
《关于北京的故事,可以在“北京地方志”系列丛书中找到答案》澎湃新闻2019年5月20日文章
《葛骆:100年前的北京郊游达人 》澎湃新闻2019年6月29日文章
《清史稿》第422卷刘郇膏数据资料
《北京城墙的故事》,北京档案信息网“淞沪掌故”栏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