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风水布局视频(喀斯特风水布局视频教程)
本文目录一览:
- 1、 石漠化的演变过程
- 2、贵州黔西南中国最美五大峰林之一
- 3、重庆西站附近的景点有哪些
- 4、喀斯喀斯特地貌阴宅风水学
- 5、 贵州喀斯特与石漠化
石漠化的演变过程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是在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形成的,而作用的主要过程是毁林—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岩石 *** 。脆弱的生态坏境为石漠化过程提供了条件,不良的人为活动则加速了这一进程。从生态环境演替规律的角度分析,石漠化过程实际上是生境逆向演替过程,它包含了土地环境、植乱简被环境和水环境的退化,即由具有稳定的地质基础,较厚的土壤,较高生产力的土地,良好植被覆盖的土地,退化成缺乏植被覆盖,水土资源更新换代,地质基础失稳,基岩大面积 *** ,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石漠化土地,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地的演替极为复杂。由于组成土地的各因子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历史发展,都能引起土地的变化。各因子变率有较大差异,导致土地变化的不同步性和难以确定性。地貌是决定喀斯特土地特征及类型的关键因子,它的变化最终决定土地的演替。从贵州喀斯特高原区来看,地貌演替遵循的规律为:喀斯特高原→峰丛中山→峰丛低山→峰林低山、丘陵→峰林丘陵→残丘溶原→溶原。这一变化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因此地貌演替引起的石漠化是一种最漫长的变化。演替过程中的每一状态,是由植被、土壤、水环境等因子引起的。因此,土地石漠化的演替是指植被、土壤等因子在人为作用下引起的改变,这种演替有两个方向:
(1)从优化方面看,喀斯特土地从裸岩状态开始,以生物(植物)迁入、定居、发展为线索,顺序发展,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景观。其过程为:裸岩地表→灌丛(草坡)→喀斯特森林。在贵州,相应的植被大致是喀斯特漏冲苔藓→悬钩子、大棘藤刺灌丛→月月青或枸皮、榆属灌丛→鹅耳栎、化香或甜槠栲等哗搜裤及针叶(柏木)林。其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域不尽相同,黔东、南以常绿林为终,黔西、黔中则多以落叶或混交林结束。与此相反,土壤也发生演替:间断分布的黑色石灰土→红(黄)色石灰土→红(黄)壤。在整个演替中,如果缺乏足够的森林面积或距森林太远,灌丛草坡状态将较长时间保持而不能继续演替,甚至会向恶化发展。
(2)从恶化方面看,在喀斯特地区,其原生植被如受过度 *** ,极易发生恶化演替。它的演变从森林开始,到达石漠化结束:表现为喀斯特森林→常绿落叶灌丛→藤刺灌丛→(草坡)→裸岩地表。如果 *** 不再继续,到藤刺灌丛后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次顶极状态。无论从优化还是从恶化看,其中间环节均是藤刺灌丛,因此这一类型在喀斯特地区最为常见,且因与环境极为适应故长期存在。恶化过程中土壤的变化主要是土层变薄,有效成分流失,土被越来越零星,甚至完全丧失土壤。不过,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土壤状况不一定按此顺序变化,它可以一直保持黑色石灰土阶段而不发生大的变化,这也适于优化过程。从目前看,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贵州喀斯特森林土地类型除茂兰等少数地区外,已极为少见。在广大的石灰岩地区,森林大多保留在村寨附近,以风水林形式存在,以“绿岛”的形式点缀在极为 *** 的喀斯特土地上。
总之,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有正向和逆向两种变化方向,一般正向演变均为渐变过程,历时长,而逆向演变突变过程居多,历时短。而突变的发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严重的,甚至是灾害性的。但不论是正向演替或是逆向演变,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均是呈阶段性相互发展的,即: *** 石漠化剧烈脆弱型〓严重石漠化强度脆弱型〓中等石漠化中度脆弱型〓轻微石漠化轻度脆弱型〓危险石漠化潜在脆弱型〓无石漠化无脆弱型。在复杂的喀斯特人地地域耦合 *** 下,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石漠化演化也表现得极为复杂。综合分析,在演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图4-11):
图4-11 喀斯特石漠化演化模式图
(1)正、逆向演化系列时间并存,空间互补性:正向演化的主要阶段为石漠化土地 →旱生藤刺灌草丛→常绿落叶灌丛→喀斯特森林;逆向演化的主要阶段为喀斯特森林→常绿落叶灌丛→旱生藤刺灌草丛→石漠化土地,两者是一对互逆的演化。从现实来看,两种演化模式都存在,在一些典型的样区,既存在石漠化正向演化的阶段性结果,如茂兰自然保护区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广大喀斯特地区村寨附近的次生“风水林”以及近年来建造的喀斯特人工生态林,都是顺向演化的典型代表。但又更多存在逆向演化的各种类型,如普定县马官一带大量的低覆盖度旱生藤刺灌丛,镇宁县黄果树瀑布上游随处可见的喀斯特草坡等。从其空间分布来看,在范围较小的流域里,既有石漠化顺向发育阶段,又有石漠化逆向演化的不同代表,构成石漠化的镶嵌景观,无论从顺向还是从逆向看,演化中间环节均是藤刺灌丛,因此这一类型在喀斯特地区最为常见。整个演化表现为两个演化系列时间并存、空间互补。
(2)演化的不平衡性:喀斯特石漠化演化的区域环境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造成区域立地条件的复杂多样,生态异质性高,生物群落演替所处的复生环境条件差异大,小生境多样性和环境容量有限,生态位窄,使物种从一个生境跃迁到另一生境极为困难,当石漠化生态环境一旦受到 *** ,便很快向单一旱生化趋同,出现逆向演替,物种结构与喀斯特顺向演化的 *** 群落形成明显反差,使得喀斯特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快,群落结构演化在不同阶段差异大。动态平衡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法则,只有在石漠化环境演化顺向、逆向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在人类积极作用下,使其向环境优化的顺向发展。目前,在人类活动的剧烈扰动下,石漠化顺向演化空间综合驱动力明显小于逆向演化,区域石漠化以逆向演化为主,顺向演化相对微弱,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质量进 一步恶化,整个演化体系极端倾斜失衡。
(3)演化中的严格选择性:喀斯特石漠化演化对环境的选择性,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对植物的严格选择性。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对植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乔木生长极慢,因为只有那些在生理上表现出喜钙、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种群,根系能适应攀附岩石,在裂缝中求得生存吸取营养的种属,才能在土薄、含钙易旱的石灰土上生长发育。因此,当生态环境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变化,要求生境条件较高的喜湿、喜酸性植物,甚至许多普适性植物便难以生存和发育成长,相反,耐旱、耐贫瘠、耐碱性的有刺灌丛则可率先生长,有的植物种属发生变异而适应这种生态环境,如一些兰草之类的草本植物,由于根系不能向岩缝深度吸取水分和养分,将一部分茎变粗、变大、变异成“贮水囊”储存一定的水,而叶片则革质化,以抵抗岩石干热生境,仙人掌则形成聚生的灌丛,乔木(如榕树)的根系发达,攀附在岩石上伸向岩缝中,根系长可超过树高数倍,这种环境生态错位现象也是生态环境变异敏感度高的反映。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选择性,使得石漠化顺向演替极为缓慢,在保护状态下,从裸岩演化为旱生灌草丛约需10年,演化为藤刺灌丛约需30年,而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约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4)演化进程的递变性与跳跃性:在石漠化演化过程中,无人为作用下,都严格地遵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顺向演化不可能发生从低态向高态的直接跃迁,而逆向演化也只是在自然灾变时极少发生跳跃性演化。但是,当有人类活动参与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逆向跳跃性演化,而人类积极活动引起的顺向跳跃性演化规模却很小。石漠化演化是递变性与跳跃性演化同时存在的复杂过程。判断石漠化程度最直接的两个指标是植被覆盖率和土被覆盖率。土被覆盖率与土层厚度是成正比的,在喀斯特山区,地势起伏,没有较厚的土层,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土被覆盖率,没有植被覆盖的裸地,但只要有较高的土被覆盖率,仍属于无石漠化土地。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无土或土层极为浅薄但发育较好的森林,仍视为无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茂兰森林自然保护区便是一个典型实例,喀斯特森林生长在几乎无土的喀斯特石山上,所形成的枯枝落叶垫积层,覆盖充填表层喀斯特裂隙带,由于有良好的吸水功能,不仅减弱了地表径流,而且还形成了喀斯特森林滞留水层,虽然其补给径流路径短,水量小,但动态稳定, *** 点多,泉水密集分布,水流长年不断,便于利用,且是 *** 的补给下层喀斯特水的水源之一,起到明显改善喀斯特地下水补给、径流 *** 条件的作用,也使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相互转化,相互调节产生良性循环,很少出现 *** 喀斯特无林山区常见的生境恶劣旱涝交加的不良生境。然而,在广大的喀斯特区域,由于土层浅薄,坡度较大,植被发育差,多中度以上石漠化。如果人为大量 *** 植被,就发生由喀斯特森林植被→石漠或藤刺灌丛→石漠的跳跃性演化。这种演化对人类来说,可能是突发性和灾难性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生态环境恶化的后续负效应将持续到几代人,也就是说,当代人种下的环境恶果,不仅当代人得到饱尝,子孙后代也逃不脱它的“恩惠”。
(5)逆向演化的人为主导性:人为活动是石漠化加速演化的根本原因。无人为活动的纯自然条件下,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特殊的地域背景,在各自然因子的综合驱动下,也会发生顺向和逆向演化。尤其是顺向演化在光、热、水、土等形成的良性循环下,可能是一个较快的过程。逆向演化则是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下的局部性退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不大。但人为活动的参与,除了对已有的森林、土地资源的大规模 *** 外,还极大的改变了石漠化正向演化的驱动因子,使得原本较快的演化速度急速减慢甚至停止,而逆向过程却加速进行,区域环境迅速恶化。从相关分析结论可知,9个主导因子中,自然因子有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平均海拔高程、≥25。坡地面积,对石漠化贡献率之和为45%,而人为因子有植被覆盖率(受人为影响的)、未利用地、耕地、土地垦殖率和草地,对石漠化贡献率之和为55%,而人为因子主要以其 *** 性作用使石漠化逆向演化,故人为因子在石漠化逆向演化中起主导作用。在喀斯特环境中,生态 *** 的能量转换途径脆弱而敏感,如一旦森林遭受 *** ,生态 *** 的物质、能量交换即会暂时中断,生态平衡发生突变,甚至造成失去人类生存的恶劣环境出现,喀斯特森林-土壤层是维系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植被一旦 *** ,土地石漠化,恢复是极为困难的,即导致生态链物质、能量交换平衡的失调,正反馈良性效应中断,正熵突增,而且造成的无序性后果远较非喀斯特常态森林植被区严重,石漠实质上就是石漠化逆向演化的 *** 阶段,人类已经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
贵州黔西南中国最美五大峰林之一
贵州黔西南中国最美五大峰林之一是万峰林。
贵州黔西南,是世界喀斯特景观集聚的风水宝地。作为国家4 *** 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的万峰林,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
万峰林,不仅山峰奇特,还有非常多的天坑,当然在众多的天坑中最有人气也是最漂亮的还是“雨古鲁”,整个区域呈现出一个大型喇叭花形状。在万峰林拥有许多值得打卡游毕燃玩的景观,其中主要是以:八卦田,天坑,万亩油菜花,东峰林,西峰林,将军峰等几个景区的主要地标景点。
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
1、桂林阳朔:山水相依的画廊 (广西)(最睁数亏佳季节:4月份和10月份八月桂花开放前后)。悉神
2、武陵源:失落深山的丹青 (湖南)(更佳季节:春秋两季,这是天气凉爽,很适合旅游)。
3、万峰林:高原上的心跳 (贵州)(更佳季节:七、八月去兴义游玩,大大小小瀑布因为有水才显得有气势,夏日漂流也比较惬意)。
4、三清山: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江西)(更佳季节:秋季,这时候天气干爽)。
5、罗平峰林:金色的花园 (云南)(更佳季节:每年2月下旬—3月上旬,油菜花开的很旺季)。
重庆西站附近的景点有哪些
重庆西站附近的景点如下:
1、阆中古城
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阆中古城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契合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至善至美,自然天成,是当今保存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
2、武隆喀斯特旅游区
重庆有山城的美誉,其实也是欣赏地质奇观的打卡地,武隆喀斯特旅游区扒悄吵,是一处集溶洞、地缝、天坑、峡谷等自然奇观春侍于一体的景区。
3、重庆市万盛玻璃栈道
位于万盛奥陶纪公园的玻璃栈道,依山而建,是一处体验极限旅游项目的首选、天空悬廊、恐怖秋千、悬崖秋千,还有步步惊心和极限运告飞跃项目。
4、阿依河旅游景区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是一个不缺山水的宝地,阿依河因途径的峡谷地貌奇特,而备受游客喜爱。
5、桃花源景区
酉阳桃花源真实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仅有地质奇观、还有 *** 农耕文明、土家族民俗,是一个集自然奇观、人文、历史、民俗于一体的独特旅游景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
喀斯喀斯特地貌阴宅风水学
阴宅谨梁陵风水不是按地球上的某地区的特点或地形定的。而是以统一的渣友阴宅风水学去查看某些特殊区域的地形地势祥戚,有无风水宝地。
贵州喀斯特与石漠化
贵州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在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质环境和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的背景下,全省17.61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73%,属我国乃至世界 *** 带锥状喀斯特分布面积更大、发育最强烈的一个高原山区(照片2-1)。世界喀斯特发育的许多理论问题都有待于中老神国南部喀斯特的研究成果而得到解决(Sweeting,1986)。
1.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地貌类型
贵州喀斯特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存在着正负地形的明显反差,它们之间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伴生,且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在空间分布上相互并存,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律。这种成因联系和组合规律不仅反映了不同成因、受不同构造控制和不同发育阶段上的地貌发育特征,而且还奠定了环境地貌类型的划分基础。
(1)峰丛洼地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系列:锥峰与洼地、谷地或峡谷的组合,平面上正地形所占的面积大于负地形的面积。锥峰(丘峰)基座相连,相对高度100~ *** m,峰顶参差不齐,向区域地形坡向倾斜(图2-1)。除茂兰自然保护区和云台山外,峰坡多呈石漠化严重的裸岩地或石旮旯地。地下以管道流为主,有时形成地下河。在峰丛洼地类型中,洼地侍樱亏深陷封闭,具有多边形特征,为圆筒状、漏斗状或盆状,大小不一。洼地底部高差悬殊,且向区域地形坡向逐级降低;洼底石漠化严重、岩石 *** ;地下常发育有斗淋或落水洞;在峰丛谷地类型中,谷地窄而通畅,系洼地沿构造走向发育演化而来的喀斯特干谷,有些则为早期河网所在的古河道,谷底相对平坦,一般无现代地表河,大多岩石 *** ,少数覆盖有残积物和坡积物,斗淋、落水洞发育;在峰丛峡谷类型中,峡谷是因高原
近强烈抬升,主河迅速下切数百米形成,谷窄水急,比降大,冲积物不发育,谷坡陡直,深切是“V”形、箱形甚至裂谷形,周围的洼地因回春发育成岩石 *** 的深洼,与峡谷相辉映 该系列生态环境特征为 *** 型喀斯特,常绿阔叶落叶的喀斯特植被、石灰土为主、渗漏强、地下水深埋、地表缺水干旱、土层薄、分布不连续、多旱涝洼地。人类活动以旱地坡耕地为主,水利化程度低,水、土、肥不协调,空间变化大,农业结构单一,综合生产量低而不稳。
图2-1 水城中坝峰丛洼地
(2)峰林洼地喀斯特环境系列:锥峰与洼地或槽谷的组合,正地形所占的面积与负地形所占的大约相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峰丛洼地喀斯特与峰林溶原喀斯特过渡的系列。锥峰(丘峰)呈孤立状散布在洼地或谷地周围,相对高度100~200m不等,峰顶起伏小,没有明显的倾向(图2-2)。峰坡多呈石漠化严重的稀疏灌丛、荒山草坡或石旮旯地,在村寨附近发育有较好的风水林地。在峰林洼地类型中,洼地呈大而浅的多边形特征,平坦开阔,覆盖有较薄的残积层,常有斗淋和落水洞发育;在峰林槽谷类型中,谷地纵向延伸,或系洼地沿构造走向合并而成的基面坡立谷,或因河流横向展宽所致的现代河谷,或二者兼有。谷底接近基面,宽缓开畅,边缘井泉广布,河流冲积物发育,农田广布。该系列生态环境特征为半 *** 型喀斯特, *** 带常绿阔叶林与石灰岩植被共存,黄壤、黄红壤与石灰土相间分布,谷地河流稀少、地下水埋藏中等,分布不均。人类活动以旱地为主,水旱兼作,坝田坝土比率增加。
图2-2 龙宫流域小油菜河坡立谷
(3)峰林溶原喀斯特环境系列:锥峰与溶原、盆地或台地的组合,正地形的面积远远小于负地形的面积。锥峰(丘峰)呈孤立状点缀在平坦的碳酸盐岩面上,相对高度50~150m不等,峰顶等齐,没有明显的倾向(图2-3)。峰坡多呈石漠化较严重的稀疏林地、灌丛坡地或坡耕地,在村寨附近发育有颂迹较好的风水林地。 *** 基部现代地下河式洞穴、洞穴甚为发育。地下水系开始向地表转化。在峰林溶原类型中,溶原为切平构造的喀斯特准平原,平坦开阔,接近基面,河流明暗相间,潭湖众多,覆盖有较薄的残积层,农田坝地广泛分布;在峰林盆地类型中,盆地多系喀斯特准平原沿新构造断陷所致的构造坡立谷,有的则为向斜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盆地,多具有封闭宽大,向心水系发育,沿构造走向延伸的特征,河湖相沉积物较厚,水田众多;在峰林台地类型中,台地系喀斯特准平原因新构造断块抬升或周围河流深切所致,台面平坦开阔,覆盖有较薄的残积层,许多新近的落水洞和斗淋沿断裂发育。该系列的生态环境特征为浅覆盖型喀斯特,以常绿阔叶林、黄壤为主,地表、地下水系都较发育,地下水埋藏浅,相对均一,存在相对地下水富水带,土层较厚、分布连片,保水保肥力增强,水利化条件较好。农业利用以水田为主,水旱兼作,水利化程度较高,复种指数较高,农业多种经营、综合生产量较高。
图2-3 安顺七眼桥流域峰林溶原
2.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地域结构
贵州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 *** 带喀斯特高原山地地区,属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由于碳酸盐岩广泛分布,A近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强烈构造抬升和自第三纪以来就受到热带、 *** 带湿润气候环境下河流侵蚀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显著的喀斯特高原-峡谷结构(杨明德,1985),亦即是由两大显著差异但又密切相关的地域单元——高原区和峡谷区共同组成(图2-4)。
图2-4 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结构图
(1)高原区环境特征。高原区以剥夷面为核心组成,分布在各大河及主要支流的上游分水岭高原面上,即分布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区。新构造运动大范围抬升,地势高起于周围谷地600~1000m,河流溯源侵蚀尚未达及,是贵州喀斯特滞后发育或继承性发育区。地势较高,海拔多在2200~2400m(威宁、赫章一带),1600~1800m(六枝、水城一带),800~1200m(贵阳、安顺一带)之间。起伏较小,相对高度一般200m以下,呈一种宽缓的分水岭型高原区(照片2-2)。由于地面相对平坦,大面积的锥状峰林与宽广的盆地、谷地、洼地构成一套峰林溶原、峰林盆地、峰林谷地和峰林洼地等峰林地貌景观,具浅覆盖型喀斯特的特性。即溶原面上缓丘高地上覆盖有数米至数十米厚的淋滤残余红粘土风化壳,壳下常有石沟、石芽发育,并向下尖灭,反映了是在土下形成的。当然在分水岭附近的海拔高程上,也有一定面积的 *** 溶原,如安顺西北飞机场一带,六枝大用等地,在溶原面上的浅洼地、谷地中才有第四纪粘土堆积,但仍表现为组成原面的地形面有切平构造现象,这可能是原来不厚的风化壳受到后来的剥蚀使 *** 基岩出露的缘故。土地类型为 *** 带溶原丘坝,由于地形开阔,获光条件好,光温积相对较高,利于喜光作物发展,土壤以地带性黄壤、红黄壤或黄棕壤为主,且因地形起伏小,谷宽流缓,地下水埋藏浅,分布相对均一,常有开采条件好的地下水“富集带”,因而水利化条件好、程度高,耕地以坝田、坝土为主,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垦殖指数较高,可达30%以上,有利于农业集约化及规模经营,且因开发历史早,交通较便利,城镇发展快,规模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是贵州农业相对发达区。
(2)峡谷区环境特征。峡谷区以深切的河谷为主体构成,多分布在各大河及主要支流中下游的高原边缘峡谷中。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河床普遍下切300~700m不等,说明侵蚀作用强烈,是贵州喀斯特叠置发育区。地势虽低,海拔小于800~1400m不等,但起伏较大且陡峻,相对高度常达1000m左右,是一种相对狭窄的河谷深切区(照片2-3)。由于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大面积的锥状峰丛与深切的谷地、洼地构成一套峰丛谷地、峰丛洼地、峰丛峡谷等典型的 *** 型峰丛地貌景观。石漠化严重,土层极薄而零星,仅在一些洼地中有厚度不大的第四纪松散沉积,发育成年幼的石灰土。由于岩组结构上的原因,在一些地区因二叠系茅口灰岩(P1m)上覆玄武岩(P2β)盖层,形成小面积埋藏型喀斯特。一旦河流下切至灰岩,即导致下部岩溶的强烈发育,甚至形成两种结构的沟谷,上游是发育在玄武岩上的冲沟,下游则是有泉水出露形成涓涓细流的喀斯特沟谷,谷坡发育有成层的溶洞,且不少溶洞的发育是与水沿上覆玄武岩节理下渗有密切的关系。土地类型为 *** 带石山溶洼峡谷土地,光、热、水、气、土随地形再分配显著,垂直分异明显,有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洼地、峡谷、阴坡光照时间短,光温积低,地面切割强、坡度大、土层薄、分布不连续,保水、保土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熟化程度低的石灰土类和粗骨土普遍,以坡耕地、旱地为主,由于地下水埋藏很深,河水位低,水低田高,田土分散,利用条件差,水利化程度低,且田土易旱易涝,多“望天田”和“三跑土”,因而土地承载容量低,由于交通闭塞,对外联系差,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反馈作用,促使了小农自然经济的“超稳定性”,长期处于农业发展缓慢,生产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落后,经济贫穷,生活穷困,贵州的贫困区大多位于这类地貌区。
3.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研究意义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已有较长时间,但迄今为止,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技术手段不统一等原因,石漠化状况、面积、分布等数据不够统一。
徐安仁(1999)认为,贵州水土流失面积达43.5%,其中省内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万km2,占流域面积58%,每年泥沙流失量1.9亿吨,相当于每年冲走43300公顷平均33cm厚的肥沃土层,导致石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现已达 1.33万km2(即7.55%),而且还以为933km2的速度递增。
杨明德(1999)认为,贵州现已出现人口膨胀、森林面积减少、覆盖率低(20.8%)、水土流失严重(已达全省面积的43.6%),石漠化发展迅速(已达全省面积的12.8%),阱地不断减少,且每年以11.4万亩的速度减少,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83亩的 *** 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罗中康(1999)认为,目前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225.7万hm2,其中岩石 *** 率在70%以上,已呈现石漠化景观的石山74.1万hm2、砂石山 13.8万hm2,岩石 *** 率在30%~70%的石漠化山地46.7万hm2,石漠化耕地和35。以上已经石漠化的旱地33.3万hm2,工矿型石漠化土地和在短期内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25~35,旱地58.1hm2。从而将石漠化土地划分为石漠化石山、沙石山、石漠化耕地、>35。石漠化旱地、工矿型石漠化土地、短期内有潜在石漠化趋势旱地等几种等级。
金小麒(1999)认为,目前贵州喀斯特分布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24万km2,平均土壤侵蚀强度3169t/a•km2。水土流失加剧了喀斯特石漠化的过程,全省现有石漠化面积达3386万亩(已严重石漠化2415万亩、潜在石漠化的喀斯特坡耕地96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2.8%,而且还在以每年135万亩的速度递增。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加深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石漠化不断吞噬土地,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容量减少,畜饮水困难,极大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给人类生存造成新的威胁,甚至使当地群众逐步丧失生存条件。有的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成为必须经过人口环境移民才能根本摆脱贫困的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成为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喀斯特风水布局视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喀斯特风水布局视频教程、喀斯特风水布局视频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